
记忆中的“端阳节”是非常重要的日子。一整天的仪式。一整天的忙碌。
五月满山的蓼竹己抽出新绿的如翡翠般柔软宽大的嫩苗,微风轻拂,叶片在纤细的竹杆上左右摇晃,于是,竹叶那诱人的清香在山谷中随着布谷鸟的叫声弥漫开去。
蓼竹叶是巫山人用来包粽子的唯一选择。端阳节将近,上山釆粽叶的人们在一片青绿中精心挑选尽可能大些的叶片。釆完粽叶,还要割几片用来扎粽子的柔嫩棕叶。包粽子是个技术活。糯米要头一天冷水泡涨,将新鲜竹叶折成乖巧的圆三角型装进糯米用竹筷压实包好,然后用棕叶扎紧,一片棕叶可包三十至四十个粽子组成一提一提的,有时也加进一点泡涨的红豆或者绿豆,非常美丽。包粽子的要点是将糯米一定要压紧,竹叶不能汆水,粽子煮出来才有竹叶的清香,软糯有嚼劲,否则只能算是竹叶包的糯米饭。将包好的粽子生苤放到大锅中加清水旺火煮两至三小时,出锅后放凉水盆中即可。粽子要凉后沾白砂糖吃最美味,剥开的粽子色泽透亮玉润,形状乖巧精致,口感砂糯淡雅,竹叶的清香扑面而来,浸润心脾,令人陶醉。在过去的年代,粽子是很珍贵的节日点心,是难以忘怀的朴素的味觉记忆。吃过现今各式花哨的粽子,都难与巫山的传统粽子相比美。
重庆市巫山县的端午节习惯过初五(小端午),十五(大端午),廿五(末端午)。而“小端午”却有最隆重的仪式。
淸晨,房顶还有露珠的痕迹,刚刚爬上山顶的太阳像一把利剑突然就刺穿了小镇的宁静。薄雾中,父亲己割回大捆带露的艾蒿和昌蒲,扎成一把一把地挂在门上、木窗上,剩下的挂到屋檐下晾干。母亲坚信“小端午”的艾蒿才有祛百病的药效,而昌蒲挂在门上有神奇的避邪功能。这天,母亲用陈艾加陈蒜杆煮水倒在大木盆中,给孩子们洗澡,她说能将人体一个冬天的毒素排除,并能预防生病、长疮。那时的孩子因为家里穷,生病一般不上医院,只用艾蒿薰薰肚脐慢慢就会痊愈。还有,家里生的小孩第三天也是用艾蒿水洗澡,已经成为一种仪式,称为“洗三”。回想这些生活的细节,不免在心中暗暗感叹,民间的来自于生活的智慧、还有母亲的智慧是那么的无穷无尽,让人敬畏!
童年生活的小镇非常贫穷,但各个传统节日从来都不会少了仪式,因为吃,是重要的纪念仪式之一,哪怕是用一碗面条也不会少了节日的纪念形式。而端阳节更是热闹,平静的街上多了很多回娘家和走亲访友的盛装的客人。邻居杨家有来“辞节”的准女婿,挑来酒和挂面、白糖等许多用红纸包起的礼物。准女婿带上礼物逐家去认亲,每家都会酌情给“打发钱”。杨家的大姑娘有两条乌黑的发辫垂在胸前,穿碎花平板棉布衣衫,害羞地在灶屋里帮忙不敢出来。第二天准女婿临走时,杨家大姑娘才羞羞答答拿出绣有美丽花鸟图案、有绒线绣球装饰的凉草鞋送给未来的丈夫,以示欢喜和能干。
“小端午”的一天母亲比平时更加忙碌,一大早将独大蒜捣成蒜水加入雄黄酒,洒在屋前屋后除“五毒”,她认为这是最有效的预防办法。母亲只有姊妹三个,所以二姨和二姨父也来走亲戚,母亲会倾其家里所有,煮腊肉、包包面、煎糯玉米糍粑、包粽子,做出一桌丰盛的中午饭款待客人。而粽子是孩子们期待己久的美味,每人分得一至两个,剥开青绿的粽叶,将清香如美玉般的粽子沾白砂糖,小口慢慢品尝,其实小口品尝只是想多沾几次珍贵的白砂糖,粽子和砂糖在齿间咔嚓溶化,心里那个甜蜜的美呀!如同过年!
饭前的仪式是端阳节的重头戏,父亲给大人们都倒上一小杯雄黄酒,传说雄黄酒喝后会消灾防病。小孩不能喝酒,母亲慎重地将雄黄酒擦在孩子们的额头上,坚信这样可以避免病邪的侵扰。于是端阳节这天,镇上所有孩子和客人家孩子的额头上都带着黃红色的雄黄酒图案,大家玩耍戏笑,而家家户户的屋檐、大门、窗棂都挂有艾蒿和昌蒲,艾蒿的药香,粽子的清香,雄黃酒浓烈的酒香,孩子们欢快的打闹声,还有羞答答待出阁的少女们与心仪的人暗自交流的眼神,加之母亲娓娓道来的关于屈原的动人故事,一时间,小镇洋溢在节日狂欢的氛围中,人们发自内心的快乐像一阵和风在小镇的街上扩散……
端阳节的记忆在童年的心中定格,那是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是旦古不变的仪式,神秘而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