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杂志导读

名师大讲堂

 

只知其一,一无所知

     “只知其一,一无所知。”(He who knows one, knows none.) 这是麦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uller 1823-1900)的一句名言。麦克斯·缪勒是英籍德国人,是著名的东方学家。他在1873年所写的《宗教学导论》一书,被认为是比较宗教学的奠基性之作。比较宗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人文学科,一般也认为是由麦克斯·缪勒所创立的。我在香港僧伽学院为学僧主讲《比较宗教学》这门课,所以麦克斯·缪勒的这句话就必须介绍给大家的。

 

     据说,1870年2月至3月间,作为一位宗教学研究的学者,麦克斯‧缪勒在伦敦英国皇家学会下属的英国科学研究所,先后作了四次演讲。这四篇精彩的讲稿结集出版后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宗教学导论》。

     在第一篇演讲稿中,麦克斯‧缪勒首先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又非常尖锐的问题,即怎样才能认识宗教?我猜想他当时所面对的听众,一定是“左中右”都有 (这也是毛泽东主席的一句名言: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这包括了信仰宗教的,或不信仰宗教的;对宗教持肯定态度的,或抱怀疑、批判态度的;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听众,只要是想认识宗教的人,我想都不能不回答这一问题:怎样才能认识宗教?
     对此,缪勒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只懂一种宗教的人,其实什么宗教也不懂。”这句话的涵义既丰富又深刻。因为“宗教”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宗教现象则是具体的,世界性的。世界各民族各地区都有各自的宗教。要探讨宗教的本质,认识宗教的意义及其存在的价值,就不能不对世界上各种宗教现象进行科学的研究。研究的方式,当然要运用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所以,“只懂一种宗教的人,其实什么宗教也不懂”就是必然的结论了。后来,这句话被浓缩为“只知其一,一无所知。”这一名言在哲学上的内蕴就更精辟而更具理性了。
      就我们佛教来说,根本原理是“缘起”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宇宙万象,人间万法,通统不离因缘和合则生,因缘离散则灭的法则。既为缘生,自然法无自性。所以佛教中没有“神学”,“神学”没有在佛教中得到任何发展。科学讲实证,佛教就更讲实证了。所以,“只知其一,一无所知”,对佛教而言,是最符合佛教的内在逻辑的了。
     过去,我们常说,文学就是“人学”。其实,佛学不是“神学”,佛学才是真正的“人学”。是真正研究“人”的一门大学问。难怪太虚大师要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为真现实。”这就是人间佛教的现实主义。这才是“只知其一,一无所知”的应有之义。
     法不孤起,法无自性,自然众生亦无自性。众生由缘而生,人亦由缘而生,所以,人也本无自性。既无自性,因为因缘的变化万端,人的发展成长,就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人事的成败、胜负、利弊、祸福也就有了无限的可塑性;人的生理、心理、性格、才情、环境,随着因缘的不同,也就有了各个不同的差异性。可见,人对人类自身的认知,也是“只知其一,一无所知”的。
     怎样才能认识宗教,是一种认知。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就更是最根本的认知了。人有许多自觉或不自觉的谬误,恐怕正是来自于不认识自己。人要认知自己,我想有两个大的内涵:一是认知作为人类的人的自身。二是认知作为“个体的”我的自己。前者,是认识人的本质、本性、特性、人之所以为人,人所异于众生者。后者,是认知“我”自己的性格、气质、长处、短处,或优点、缺点、弱点、不足、我之所以为“我”的独特性、特殊性。这两个认知,我想,都是在佛学的范畴之内。前者,佛学的真理能帮助我们解析并走出人对人类自身认知的迷误;后者,学佛才能说明我们认识“我”自己。这不也正是“只知其一,一无所知”么?
      一个不去认识自己又不肯认识自己的人,必然是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什么样的人才是既不认识自己又不了解自己的人呢?我想,出于无明,出于种种知障,既不认识自己又不了解自己的人是很多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恐怕要数一个傲慢、狂妄、自视甚高、眼空无物、不懂得什么叫谦虚的人,就是最不认识自己又最不了解自己的人了。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夜郎自大”。据考证,此语源出《汉书》中的一篇《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其中记汉武帝派使臣至滇,当时仍是西南夷的滇王与汉使言:“汉与我孰大?”在这句话的后面,又紧连着一句“及夜郎候亦然”。意思是:滇王、夜郎候,都是西南夷的首领,他们与汉隔绝,从无往来,信息不通,连“汉”有多大也不清楚,因此只好与自己相比,询问汉地与我谁大?明明这是滇王之问,偏偏又把夜郎候也拉扯进来,说夜郎候也有同样的感觉,不知汉有多大?从虚心求知来看,这一问也并没有错,毫无自大之意。但历史上却留下了这句成语,还赋予了贬义,不知怎么又转嫁到了夜郎的头上,成了“夜郎自大”了。若从实际出发,我看既说不上“夜郎自大”,也说不上“滇王自大”,因为人家就没有自大之意。真正以“大”自居的还是“汉朝”。从考析这个成语,我倒发现了原来“自大”是一种心态,(是“汉使者”的自大心态)。可见,自大的原义,本没有多少褒贬的成份,准确点说,应是中性的。但是,如果自大又夹带了别的什么,那“自大”的性质就变了。我们的古人在创造汉字时,一定也很有研究的:自大加一点,就是“臭”。可见,自大加了一点,味道也不对头了。
     这一点,是什么呢?这一点,就是“慢”。自大原不可怕,加了这一点─慢,性质可完全变了。这在佛教中就称为“贡高我慢”。贡高,是骄慢自高,瞧不起别人。慢,是梵文Mana的意译。本指傲慢自负。在《俱舍论》卷十九中,曾列举了七种不同的“慢”,(亦有“九慢”之说),总之,骄慢、轻慢、怠慢,归根到底,是恃我慢他。“我”本不足恃,一旦控制不住那种强烈的突出的自我感,“我”被放到了一个不可动摇、不可更改、不可礼让、也不可理喻的情境下,往往产生了对事理的扭曲,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扩张为扬己抑他、重己轻他、唯己无他。到了这个份儿上,就会出现三个迷误:一、只看到自己的长处、杰出之处;只记得自己的优点、优势;夸大自己的优点,忘记了自己也有缺点和弱点,甚至于还把自己的缺点当作为自己的优点而沾沾自喜。二、听不得半点批评意见,听不得一点相反的意见,只能听赞扬、听顺耳的话。听到一点“逆耳之言”就生气,暴怒,反感,甚至施行报复。他只能陶醉在一片赞扬声中,靠吹嘘“过活”,自鸣得意,自得其乐。三、最大的悲哀是犯了错,却学不到教训,因为他错了,他也自以为是。用鲁迅先生的诗来说:“躲进小楼成一统”,自成一套真理和逻辑,以自己的真理为真理,以自己的逻辑为逻辑。他会不惜代价,不顾大局,不计后果,任性由己,固执难改。这三个盲点,使他自己“鹤立鸡群”,凸显于群体之外,通常与群体并不协调,难以合群。可见,“轻慢”确实是一种心灵上的“杀手”,它能杀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他不知道他的“咄咄逼人”,往往也逼得自己毫无退路。我曾经读到一篇调侃X足球队的文章,其中说:“本事不大脾气大,修养不足派头足”,我想,这对傲慢无礼正是一种形象化的写真。这样的足球队据说同裁判的关系很紧张,同环境、球迷、媒体、各方面的关系都很紧张。这种紧张恐怕就来自于既不认识自己也不了解自己了。
     一魔万箭。傲慢很可怕,傲慢阻碍了自己的发展和前进。傲慢使人既没有羞愧之心,也没有感恩之心,他不能警示自己,也不能遏制自己,失去了自我调节机制,所以他从不会在良心上苛责自己。一个看谁都不顺眼的人,他自己也一定活得很不开心的。美国著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到了晚年,也被他的傲慢挡住了成功的道路。他固执地反对交流输电,结果导致大败。人们看清了他在令他自傲的领域犯了不应该犯的错误。三国时的关羽将军,英雄一世,最终荆州失守,败走麦城,伤了蜀汉大事,这也是吃了傲慢、轻狂、刚愎自用的大亏。教训岂不深刻!还有一位大化学家戴维。当法拉第被提名为美国皇家学会会员候选人,进行表决时,唯一反对的竟是学会会长─法拉第的老师戴维。学生超过老师,有什么不好呢?但是,他出自傲慢之心,不愿看到法拉第的成就超过自己,那就要危及他长久以来的宝座了,他的妒忌心使他成了历史的罪人。他那反对的一票,当然无损于法拉第的声誉,恰恰是暴露了也玷污了戴维自己。可见傲慢会把人推向谬误的深渊,与真理的距离越去越远。他身上的花环,也会一瓣一瓣地失落殆尽。我们的古人孔老夫子早就看出来了。他说过一句名言:“若使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即使他有周公那样的才华、美德,如果他傲慢,悭吝,不懂宽容慈悲,真的无所足观了。所以,一个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人,必然是谦虚的,永远的谦卑,永远的虚怀若谷,永远的包容和宽容,他也才能真正具有胸怀和文化滋养。
     不过,我还要补充说:一个傲慢的人,往往也确实有某种能力,有某些特长。但是他不知道,他的能力,他的特长,也是相对的,或者说,会有局限性的。即使他有傲视他人的“本钱”,他还必须明白,他所拥有的,未必都是他所能兑现,所能全部发挥的。比如,你说你力气大,可是这一天,你感冒了,你头有点晕乎乎,你能把你的力气发挥出来吗?比如,你说你钞票多,这钞票存在银行里,只要没有提出来,你手中依然是“空”的。比如,你说你有朋友,他位居要津,是你的支撑,可是,这位朋友忽然调动,调走了。这优势也就打了折扣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不但要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弱势,还要知道自己的优点、优势、特长也会打折扣,不可能100%兑现,这才叫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我们今天,科学的发展,工艺的成就,都是以智力(IQ)为条件的,所以,就特别强调智力性的知识,一切教育与学识,也就以此为重,结果是由语言、文字、结论,取代了人的体验,因此今天的学习,只有记忆,只有灌输,却没有自己的体验、体证。所以,人不缺少学习,缺少的是自己的体验。知识,知性,与体验是不同的,只有内心的体验,才能解决知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只有“凭体验去体验他只能用体验才能获得的东西。”佛教中的禅、悟,实质上就是一种自我体验,自己由体验而得到的自证自悟,亲证亲悟,这是别人无法告诉你,也告诉不了你的。


这里,请让我说一个著名的建筑家的故事:

     香港著名建筑师杨照,曾三次申请入读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三次落选。他不气馁,第四次申请,虽然他表达了他对建筑的兴趣和追求,但是面试时,主考者问他:你念过心理学吗?念过社会学吗?人类学呢?回答:一概没有。最后问:“你知道建筑是什么吗?”回答还是“不知道”。对方说:“这就是你三次申请都被拒绝的原因”。当然,这第四次,还是名落孙山了。多年以后,杨照先生说:对这次面试过程,他才慢慢有了深刻的体悟。

  体悟在哪里?杨照先生说:
     建筑是供人使用的。你必须先要认识人,才能为人办事,为人去建筑。而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都是“人”的学问。从一扇门到一堵墙,从地面到地下,从小区到整座城市,只要与人的生活有关,莫不是建筑学的范畴。当科学文明渐渐替代了历史文化,成本效益慢慢掩盖了人文元素,生产效率催生了专业制度,经世致用,只剩下了经济实用,视觉艺术取代了美学观念,专业知识演化为“通通不识”(毫无常识),你能建造出好的建筑,好的城市吗?
     他的这番话,说得太好了,他的体悟,太深刻太宝贵了。前半段指出:建筑是为了人的,是人的学问(扩而展之,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事业,哪一样不是在“建筑”?那一样不是为人办事的?那一样不是人的学问?)后半段一席话,就更精辟,更是睿见了:科学文明渐渐替代了历史文化(历史文化能被截断,能不传承吗?),成本效益慢慢掩盖了人文元素(降低成本是对的,但是能不考虑人文元素吗?),生产效率催生了专业制度,经世致用,只剩下了经济实用(这是多么精当的察知!只有经济学的意义,导向生产率的游戏,只有金钱的算计),视觉艺术取代了美学的观念(看看那些感官刺激的所谓影视作品吧,低俗、粗俗、媚俗是怎么来的?),专业知识演化为“通通不识”。好,点到要害处了。论专业知识,都是行家、专家、名家,光环耀眼,但是,常识呢?

“只知其一,一无所知”。这句放射着哲理光辉的名言,会给我们以无尽的思考与启迪。


上一条: 中国第一家微信素食养生馆落户深圳
下一条: 解读先秦诸子,传承中华文明(之四)
相关文章
2016年度广东政府信息公开金秤砣奖评议活动开启
国家一级美术师杨铭仪
横岗:文创产业迎来发展契机
光明新区发展文化产业 奉献文化盛宴
坪山慈善会主办的《坪山慈善》杂志创刊
中国刑事司法制度发展的里程碑——《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发布
杂志分类
大视野第85期
2018年
2017年
2016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热点杂志导读
习李班底夯实 中办国办主力确定(32237)
朱元坤:MFG商业传奇背后的传奇(20547)
国家一级美术师杨铭仪(19291)
关于营生经济学(19233)
中国刑事司法制度发展的里程碑——(18888)
横岗:文创产业迎来发展契机(18343)
坪山慈善会主办的《坪山慈善》杂志(18276)
2016年度广东政府信息公开金秤(18128)
最新杂志导读
2016年度广东政府信息公开金秤(05-28 )
国家一级美术师杨铭仪(05-28 )
横岗:文创产业迎来发展契机(05-28 )
光明新区发展文化产业 奉献文化盛(05-28 )
坪山慈善会主办的《坪山慈善》杂志(05-19 )
中国刑事司法制度发展的里程碑——(10-25 )
关于营生经济学(10-25 )
关于崇德文化话语体系(10-25 )
  • 杂志主办
  • 主管单位
  • 南方大视野介绍
  • 南方大视野理事会
  • 组织机构
  • 资质荣誉
  • 企业文化
  • 南方大视野杂志
  • CCTV(南粤经济)独家运营
  • 影视制作
  • 网络广告传播
  • 人才战略
  • 招聘职位
  • 激励制度
  • 关于我们
  • 新闻动态
  • 合作伙伴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  
    南方大视野 | 百度 | 网站建设 |
     

    联络处:  龙华区和平路御经堂386室   电话:13751426049

    深圳市福田区莲花街道梅岭社区新闻路59路深茂商业中心10A-79C室


    Email:1608591941@qq.com


    网站全程独家策划设计制作:亚网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