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话剧院青年演员吴雪莹
对于话剧,英国人有这样的说法,他们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英国人说这话是因为他们特别重视话剧能量。在中国,作为高雅文化的代表——话剧曾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但90年代以来,萧条的环境导致许多演员离开话剧舞台转战影视圈。繁荣一时的舞台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难以抵抗影视剧的无限魅力,从而身陷困境。小剧场话剧的出现,不仅改写了传统的话剧模式,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话剧导演。
成本低 场次多
这几年,小剧场话剧在全国几大城市掀起“剧浪”,到现在已经形成一股相当强势的“剧潮”。北京的孟京辉,上海的林兆华,香港的林奕华,台湾的赖声川、李国修等戏剧界翘楚走进小剧场后,让话剧市场呈现出一派充满希望的前景。
小剧场话剧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活动,后风行于欧美和日本,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小剧场话剧之所以受欢迎,在于它与观众距离近、易沟通、感染性强,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当先锋话剧、贺岁话剧等多元化的话剧形式出现之后,话剧开始真正走向百姓生活。因为不论从表演方式到演员阵容都更接近于“真实”。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几大城市中,看话剧已被标榜为一种新的生活时尚。
人们喜欢话剧的另一个原因和小剧场的兴起有关。小剧场的演出形式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要,改变了传统的看戏模式,使演员和观众都获得激情。
“小剧场话剧”的表演模式源自西方,它不单有场地小、观众少的外在形式,而且在表演上打破传统剧场僵化形式和哗众取宠的制式化表演,消除了舞台与观众的间离关系。
在小剧场戏剧兴起的时候,其实是戏剧整体大环境的低潮期,做一些小剧场话剧成本低,也不用为上千人的观众席寥寥无几的惨状担心,能容纳二三百人的小剧场更是年青创作者放手一搏的舞台,所以当初的小剧场话剧一般也不会演出太多场次。孟京辉导演的《恋爱的犀牛》是当年第一部演出超过15场的小剧场话剧,这部戏也是第一部开始赚钱的小剧场剧目。
而现在随着戏剧环境转好,看戏的观众越来越多,小剧场戏剧演出三五十场是常事儿,尤其是近两年还涌现一些可以保留的小剧场剧目,几乎是在全国不断巡演。《恋爱的犀牛》、《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都是演出了几百场,巡演好几年的优秀小剧场剧目。
经典重新演绎,明星回到舞台
好的话剧,可以穿越时空。一些经典的作品重新回来了舞台上,年代不同,对经典的阅读感受当然也不同。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话剧近年来佳作连连,余华的《兄弟》、王安忆的《长恨歌》都相继出现在了话剧舞台上。
真正热爱表演的明星,把舞台和观众面对面的交流看得弥足珍贵。舞台是一个演员最真实的表演空间,上场前的静心沉入状态、在台上连贯真实的感情投入和谢幕时观众由衷的欢呼都让明星们对舞台剧流连忘返。
孙红雷在台湾演出《四世同堂》时,虽然只是演了个串场的说书人角色,可面对现场一千名观众的掌声,他还是没能按捺住激动的心情。他说作为一名影视演员,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集体为他鼓掌,这种直面观众的欣喜感从来都没有过,也只有舞台才能给他这样的殊荣。
另外一方面,观众能够面对面的看到演员,而不是通过屏幕,这样减少了距离感,更加清楚和真实的感受到舞台上演员的表演以及他们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变化!
话剧市场可以衡量明星舞台价值
在中国著名导演查明哲执导的话剧中经常可见实力大牌名星的身影,如《青春禁忌游戏》中饰演老师的冯宪珍, 《纪念碑》中饰演母亲的张凯丽等等,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饰演教官的张丰毅等。可以看出很多实力演员在电视电影中的出色演出,都原于舞台剧的沉淀。
从斯琴高娃出演《月牙儿》到刘烨、袁泉出演《琥珀》,从全明星版《茶馆》到葛优出演《西望长安》。近来,明星们纷纷“回炉”演话剧,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话剧市场的升温,同时为票房赢得了保证。越来越多的实力派大牌明星参演话剧,和话剧市场的重新振作有直接的关系。这就令一批优秀的演员都有重新在舞台上获得和观众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愿望。他们太多年就只是面对机器了,已经失去了衡量表演的标尺。所以如果能找到相对优秀的话剧文本,再乘上他们的实力系数,会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
大明星参演舞台剧,不仅吸引了更多的观众,而且也让他们的粉丝走进了剧场。陈道明、何冰的话剧《喜剧的忧伤》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上演后一度谢幕了八次,大受观众追捧。
查明哲说:“舞台的魅力永远无法被影视所代替,在舞台上,演员是直接跟观众交流,而在影视剧里,面对的都是冰冷的镜头,演话剧是对演员心灵的一种净化。”可以看出,对于真正的演员来说,舞台的魅力实在是太大了。
导演从小剧场中崛起
小剧场创作者在80年代的代表人物是林兆华,90年代的代表人物是孟京辉。他们的特点是“实验”和“先锋”,他们给死气沉沉的剧坛带来的是新的表演方式和舞台。
除了这风声水起的二位话剧之外,很多小剧场话剧青年导演已经有了自己的代表作和稳定的观众群,这些则是保证他们创造良性运转的前提。这些青年导演中比较出色的有许曼地、黄盈、黄凯、赵淼等人。
赵淼的作品里总是充满奇思妙想,同时又有着受西方先锋戏剧影响的鲜明印记,比如《达人未爱狂想曲》、《东游记》等。许曼地的作品把当今很多新鲜的元素带了进来,如《抢钱的疯狂》、《疯狂解压房》这些年轻导演正处于积累代表作,形成独特风格的铺垫期,他们从小剧场中崛起,他们的未来不可限量。
小剧场话剧在各地悄然兴起
随着小话剧场话剧的日渐兴起,看话剧已经成了中青年人的一种时尚和习惯,除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小剧场话剧的演出形式比较多元和火爆外,各中小城市的小剧场话剧也不断的发展。安徽省话剧院也与2011年七月份,正式启动了小剧场话剧。这是一部和上海现代人剧社合作,由许曼地导演的惊悚悬疑剧《记忆底牌》,此剧虽然不是原创的小剧场话剧,并且一些剧院都曾有演过,但上映后合肥上海两地的观众依然爆满,好评连连,尤其是给合肥的观众带去了久违的文化精神食粮。在此之后,又不断地推出了一系列的小剧场话剧,有许曼地导演的无厘头喜剧《小话西游》、《疯狂解压房》,高磊导演的都市轻喜剧《不作你,作谁》,周可导演的情感类话剧《晚安,妈妈》,每一部小剧场话剧都给演员和观众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文/吴雪莹(安徽省话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