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讲国学,讲文化的人,很多。但了解什么是国学,能说清楚什么是文化的人,可能并不是很多。我不揣浅陋,冒昧以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什么?”为题,希望对文化作一点基础性本源性的探讨,只是漫谈,信笔写来,还祈方家不吝指教。
本文共两个章节分两期刊登,这一期讲“什么是文化”,下一期讲“文化是什么”,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什么是文化?
先说“文”。世间万象,生生灭灭,佛家叫诸行无常;马克思主义叫一切事物,不是静止的,都是发展变化的;在中国传统文化(《周易》干卦)中,就叫“天行健”。君子要体会这个天行健,觉知这个天行健,效法这个天行健,才能以自强不息。三个不同说法,都是一个意思:感受天地宇宙,万事万物,无不在各自的流动运行之中。流动、运动、变动、恒动、生动、感动,有声有色,有光有彩,沛然辉耀,不一不异,这就是文。
天有天文,地有地文,人有人文,水有水文。云霞也有文,飞鸟走兽,都有文。君不见,大如鳯凰孔雀,狮子虎豹,小至鱼蛇蜂蝶,无不有文。你知道当初伏羲画卦是怎么画出来的吗?《易系辞传》中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对呀,向上看,天象天文,向下看,地理地文,四周看,鸟兽鱼龙皆有文。所以后来提炼出一句话来:经天纬地谓之文。“郁郁乎文哉”,孔子如此惊叹于周继承了夏商二代礼乐、典章、制度。可见,“文”,是大格局、大华章、大气魄、大手笔,高质素、高涵养、高品味、高境界。
再说“化”。化是无常的形态也是无常的必然。改变就叫化,变了就叫化,转化、变化、融化、化和、化合,到了出神入化,化妆无妆,是为化境,那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我”,那个“他”了。《乐记》中讲“和,故百物皆化”,正因为百物(万事万物)能化,所以才能“和”。和,就是化的结果。《素问》中又说:“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故宇宙就称为“大化”。化而后生,故又称造化。《列子.天瑞》中说:“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这里,大化就成了生命的代称。人的大化,走到第四个阶段,就必然要火化了。在道家,那就叫化鹤,在藏传佛教,那又叫虹化了。与上述不同的是:在我们佛教中,大化恰恰与教化同义。《法华玄义》十云:“说教之纲格,大化之筌蹄”。这个“大化”才是最宝贵的东西,即人可以改变自己,可以化度,能化能度,是教化的结果。所以,教化,化育,在文化中才有了最重要、最本质的意义。教育的本质是感化,教化,施化。因而《管子》(心术上)说:“化育万物谓之德”,这是德的栽培,德的化成;是教化人培育人的伟大事业;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崇高目的。于是,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就成了对教育工作者、教化工作者的赞颂之词。我们回溯历史,中国古代最初提出“文化”这一概念,原是相对于“武功”而言。“以文化之”正是周公总结了商代穷兵黩武的教训,从而下大力制礼作乐的初衷。这从现存《周礼》、《礼记》、《仪礼》等古籍中一再强调的“夫礼,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可见,中国的“文化”从一开始就在昌明礼乐的教化作用,这也可以说明孔子对“乐”的重视,甚至要超过了“礼”(孔子学琴于师襄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就因为看到了音乐的教化感化作用。“以文化之”,这才是文化的最初义,本来义。谈到佛教,可能有些朋友还不知道,佛寺亦称化城,这是从《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中来的。进入化城,感受佛法,断惑证真,获得解脱,这不是人生的崇高境界吗?所以唐诗人王维《登辨觉寺》诗云:“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那座辨觉寺,就是莲峰下的一座化城啊。
为了把这个“化”的深义说得更清楚一些,请允许我再援引一则关于六祖惠能大师的著名故事。《坛经.机缘品第七》: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盘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这则故事很生动。六祖惠能大师自黄梅接得衣钵,回到韶州曹侯村。没有人知道他。那时候曹侯村有一个刘志略,是一个儒士,他的姑姑出家了,叫无尽藏比丘尼。无尽藏比丘尼经常诵《涅盘经》,听说惠能行者来了,跟刘志略友好,就来请教他。惠能说:哎呀,字我都不认识,你给我读一下吧。这位比丘尼生疑:你字都不认识,怎么来解呢?六祖回答得真是厉害,他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无尽藏比丘尼一听,就大为叹服,再请教那些义理,都很透彻。她马上跟村里的长者说:这是圣人哪,这是一个大修行人,应请大家供养。
好一个“字即不识,义即请问”!无尽藏不解了,“字尚不识,焉能会义?”问得不错,任谁都会这么问的。而六祖的回答,石破天惊,至理名言:“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无尽藏比丘尼果然不是等闲之辈,大为叹服,这是圣人啊,是难遇难见的大修行人啊。尼问的是字,师答的是义。前已交待,她在那里诵《涅盘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能解说,是因为他暂听,已听,听到了,耳根圆通,这就是“化”呀,由听而化,由耳根而化。不化,怎知妙义?“化”的功用,妙矣哉。这是“化”的生动实例。至今西方还在逻辑、概念、计量、数据、量化、技术、核数、统计等操作中寻求,两千多年前,或一千五百年前,中国人就知道跨越逻辑思维,跨越语言文字,直达直觉妙悟的化城、化土、化境了。这个“化”,才是文化的核心义。文 / 觉真法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