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燕赵人,喜张旭草圣,爱怀素痴狂,幼而习武,精古心意拳心法。
闲暇颇好笔翰,驰毫骤墨,舒胸中英气,畅武者情怀。
虽曾游历世界,灵荡九霄,身洗红尘,然未有所成。
时已半百,现隐居鹏城,潜心深研国粹,弘传武学思维,桃李满天下。
交天下朋友,以茶悟道,敬神明。
——郑之奎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与中国绘画同源,相辅相成,传播到世界各地。它既具有实用的价值,又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贯穿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整部历史,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书法是能表达书家个性,体现时代风貌的艺术。它是一门灵性修为的高级艺术。
郑之奎先生是古心意拳传人,致力于武学思维的传播,他创立了灵功,完善了灵性修为的体系,他将武学超抽象灵性思维意识,结合用笔的力量与势的贯穿和协调赋予书法生命的气息。
一气呵成的书,快与慢,轻与重,粗与细,方与圆,放与端,连与断,直与曲,露与藏,疏与密,正与险,润与枯,展与收,纵与横,虚与实,向与背,平面运动与深度运动,达成贯穿与协调的统一体,左右顾盼,上下牵制,笔笔相生,字字相和,风神洒落,姿逸情畅,无为而用,妙合自然,偏追一方,皆成习俗。
此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合动静于一体,容万物于一气,方能神容笔畅,得天机绝伦之笔。想不到深圳还有这样一位隐士奇人。
难怪一外商愿以8万元人民币购得郑先生一幅字。
郑之奎先生的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形之相,书人合一,暗合古法。”
即在一次性的挥洒中,既要表现出书法所持有的韵律感,诸如轻重、强弱、快慢、长短等,又要暗示出某种自然与人的生命迹象,并直接同人的个性、情感、人生境界和生存语境构成内在的联系,表现出书人合一的生命之本真;每一种节奏的变化都将成为一种有意味的、人与自然相对应的情感符号或生命意蕴。
书法所要汲取的,不仅仅是看到的,而且是要将听到的、尝到的、感触到的等等,即所谓的全身心地投入,通过整体直观来把握其生命的意蕴,并尽可能地将其融入到书法之中,最终通过有意味的、韵律化的形式予以自然而充分地显现。
当然,这种显现更多地近似于暗示。也就是说,书法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已存在着将各种官能打通的可能性。《书林记事》:“简夫善真行书,每自恨未及古人之自然。守雅放工州日,昼卧郡阁,因闻平羌江瀑涨声,想其波涛番番迅驶掀搕高下蹙逐奔走之状,无物可寄其情,遽起作书,则中心之想出笔下矣。”又张旭“闻鼓吹而得笔法意”。由“声”(听觉)悟入笔法(视觉),堪称一奇。这种官能间的彼此沟通,按钱钟书的说法,便是“通感”。很显然,这是一种由身(生理器官)入心(恩)的体悟方式。
郑之奎先生自幼精习古心意拳心法,将武学修为用于书法艺术,其用笔流畅,笔势驰骤,字于字多连绵,即使不是笔笔连续,却也笔断意连,错落参差,信手万变,一气呵成。有出神入化之妙,其运动感于节奏感极强,体现了武者撼人的气魄。
看书家郑之奎先生作书一挥而就,一幅作品也许只需几分钟,然而就在这几分钟创作的作品中,融合了古心意拳的精髓,凝聚着书家郑之奎先生多年的功力与心血,也是书家学养、精神、性灵的结晶。
“艺术是感情的表现”,书法不仅能流露出书家一时情绪的喜怒哀乐,同时也是其精神、气质、修养、性格、审美趣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