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岗区南联社区位于龙岗街道中部,座落在龙岗街道与龙岗中心城之间,东接龙岗圩镇,南连南约社区,西邻龙岗中心城,北挽盛平社区。205国道贯穿全社区,惠盐一深汕高速公路也在此通过,南北、东西城市主干道将遍布全社区,道路网络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社区面积5.69平方公里,原农村常住户籍人口3200余人,外来流动人口10余万人,下辖17个居民小组,是龙岗街道的一个较大社区,户籍居住居民主要以客家人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南联人民凭着勤劳致富的高超智慧,经济建设高速发展。1984年南联村建成了第一个村属工业区——南联第一工业区,工业企业厂家逐年增多,由此工业在南联在村国民经济的构成中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相继建成第二、三、四、五、六工业区,集体收入逐年倍增。2003年10月农村城市化实施以后,原南联村经济发展公司更名为“深圳市龙岗南联股份合作公司”,并且成立董事会。

2009年底,社区集体经济二级收入9827多万元,人年均收入30000元。2010年底,社区集体经济二级收入已突破1个亿。经济发展以招商引资型经济为主,全社区共有20多个大小工业区(包括各居民小组),集体厂房面积上百万平方米(包括外商自建厂房面积),现有外资企业150多家,其中“三资”企业18家,“三来一补”企业23家,年创汇达2027万港元。工业门类齐全,有电子、塑胶、五金、玩具、纸品、家私、皮具、制衣、手表、家电、机械、纺织、食品等。
现有工厂企业约350多家,其中“三资”企业14家,“三来一补”企业11家,年创结汇总额为1644万港元。2011年4月,新一届南联社区综合党委班子向社区党员、群众承诺并表示,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实行“走出去”的经济发展战略,逐步向第三产业转型,持续保持社区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努力提高社区集体经济的抗击打能力,是新领导班子的最首要任务。
2011年南联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和居民小组股份合作公司经济发展正是在这一理念下实现了一个跨越,总收入比2010年增收2000万元。一方面抓住了城市改造升级机遇,推进中长期经济发展进程,工改商、工改工等项目陆续实施,为集体经济增收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加大转型升级发展步伐,提高准入门槛,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新增企业12家,申请转型企业7家,新建租赁合同55家。社区经济运行呈现良好态势。
社区各类公共机构齐全,辖区现有中小学3所,幼儿园4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学校的基础设施及教学设备完备,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特别是南联小学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平衡发展。社区历来十分重视教育文化发展事业,从1987年起由村民集资侨胞捐资掀起了办学热潮,是年南联学校建成使用,村委先后投资近2000多万元改善办学条件,1998年南联学校顺利通过了区一级学校达标评估,现有在校学生2900余人(幼、小,包括外地生源),巩固率为IOO%,适龄儿童入园率达100%。医疗卫生渐入佳境,原南联村有卫生站1间,随着村民对医疗卫生水平提高的需求,1995年底龙岗镇第二人民医院南联分院设立,1998年6月又成立了南联社康服务中心,形成了多种形式医疗卫生、保健网络,从而使南联的医疗卫生事业走向正规化,为社区居民和劳务工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南联图书馆于2000年成立,面积100多平方米,现有藏书5万余册,为社区居民开放服务。社区还建设有文艺活动中心、社区学校、居家养老中心的社会服务组织,并逐年投入经费不断壮大和完善。居民的业余生活十分丰富,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迅速,社区有篮球场12个,业余体育代表队20个。1992年12月20日在南联学校举办了村第一届体育运动会,有13个参赛队300名运动员参加,国家体委负责人光临会场,十分赞赏。至今社区均每年举办篮球比赛,为社区一道亮丽的文化品牌风景线。社区还积极组织成立业余文艺表演队伍,如2007年以来成立了金色阳光太拳极、社区舞狮队、大合唱团队等,在街道均受到良好丰碑。
回顾南联的发展历程,是全社区人民用勤劳的双手、高超的智慧、拼搏的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光辉业绩。展望未来,在新世纪里乘风破浪,继续以往爱搏精神,百折不挠,奋力前进,为早日实现现代型农村城市化的新南联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