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20191号
案 由: 关于建设基层网络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议
分 类:科教文卫体-医药卫生
提 案 人:夏 炀(福田区副区长)
内 容:深圳2010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将加快推进重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增加基本医疗服务供给,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形成由政府提供公益性基本医疗服务、市场提供个性化和高端医疗服务的格局。医疗、健康与民生幸福息息相关,为深圳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是一件真正惠及民生的大事。但不断提高的市民医疗保健需求与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充分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立市民健康服务保障体系,提升市民健康服务水平,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基层医疗体系不完善造成的“看病难”问题
截至2010年末,深圳市有各类卫生机构2376家,但其中三甲医院只有6家。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16人,低于全国城市每千人口2.47人(2009年)的水平。由于医院数量、医师资源与服务人数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与社区医疗需求不均衡、医院床位与医生服务能力不均衡等情况,造成大医院门诊人满为患、病人排长队就医,专家无法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解决疑难杂症、危急重患者,医患双方各有难处。
主要表现为:
1、常见病在三甲医院治疗。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民众信赖三甲医院,到大医院看小病的情况屡见不鲜。全市共有6家三甲医院,其接诊的病人中,80%以上的是看感冒等常见病,造成仅有的几家三甲医院要承担上千万的人口的医疗服务。常见病在大医院治疗,一方面造成有限的卫生医疗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群众到大医院看专家难、看病贵,增加不满情绪。
2、慢性病多次复诊。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需要定期复诊,据调查,复诊人数占门诊人数的比例超过40%。例如糖尿病患者必须定期复查,由医生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案,周而复始的复诊,使慢病患者成为医院的常客,饱受看病难之苦。与此同时,简单的复诊占据了大医院宝贵资源,加剧了看病难程度。而慢性病是可以通过日常健康监护、生活方式干预来进行改善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日常的保健,寻求最佳的健康管理方式。
3、特殊群体就医频繁。妇产科往往是医院排队最为严重的一个科室。据调查,孕妇在孕期需要到妇产科检查10次以上,每次检查3—5个项目,排队3—5次。仔细分析,每次产检的项目都类似,主要是血压、血糖、尿糖、胎心率等常规的检查项目。重复的检查,使孕妇舟车劳顿,看病难。
如果能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对以上就医人群进行分类疏导,实现大医院看大病、小医院看小病,慢性病日常监护、社区保健,特殊群体特殊照顾,就近就医,看病难问题将不攻自破。
二、对照欧美先进医疗体制,树立基层医疗服务理念
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医疗体系内,医疗服务的提供都是以基层医疗为主为中心。在这些国家在没有基层医疗医师的转诊下,病患无法办理入院。患者只有手术时才会选择住院,平均住院日仅有2天,前期检查与后期恢复主要在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完成。基层医疗的一项目标就是尽可能地将医疗带入人们生活及工作的地方。换句话说,真正的基层医疗是以社区为基础,它代表着方便与容易使用。
2009年,国家卫生部新医改方案将“疾病预防为主”作为医疗的最高标准。“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疾病预防为主、医疗重心前移、疏解看病难问题,是各级政府上下一致的决心,也是造福民生的一件大事。在医疗改革方面,深圳要继续发挥改革开发的排头兵的作用,为全国医疗模式上的创新做出贡献。
办 法:建设基层网络健康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建议
(一)在全市建立智能化自助“健康小屋”
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依托于远程健康监护技术设备、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广泛建立智能化自助“健康小屋”,有效整合综合医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资源,对慢性病、老龄人群、术后人群、亚健康人群进行远程健康监护。
自助“健康小屋”,就是在居民最方便的地方广泛建立健康服务网点,部署健康监护管理设备,由居民随时前往进行定点健康检测、自助进行测量、自发参与健康管理过程。居民在家中、在办公场所、在户外就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掌握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情况,医生在医院或社区的监护平台实时查看被监护者的健康状况,并根据健康状况进行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向居民推荐最合适和便利的就诊基层医疗机构。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卫生管理机构能对区域内慢病人群进行有效统计分析,实施健康管理、慢病管理措施。
(二)广泛普及“健康小屋”和网络保健平台
以各大型综合型医院的网络保健中心为中心,以社康中心远程健康监护为慢病、亚健康管理重要平台,以中小学校、连锁药店、体检机构等行业领域为健康监护的重要载体,最终形成对全市居民的健康管理全覆盖的虚拟医院,为市民提供最为方便、快捷、有效、全面的医疗服务。
通过建设全面覆盖的“健康小屋”,将为全市所有慢病、亚健康、老龄、注重保健人群提供最简单、便捷的健康服务。每个居民片区,都将有至少一个“健康小屋”,居民只要走进最近或最方便监测的网点,就可以进行日常的健康管理。“健康小屋”,能够满足慢病、亚健康人群的日常监护需求,帮助他们随时与医生互动交流,得到专业医生的指导,无需常常去医院排队就医;能够满足医院不能覆盖的慢病人群的院外健康管理,能够将他们的健康管理起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健康管理不出户”,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的现状。
(三)构建“健康小屋”、社康中心、医院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
通过在社康中心搭建健康小屋,设立专门区域,提供健康监护和管理服务,提供多套远程健康监护设备,辖区居民可以不限次、不定时进行自测。社区医生可以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分类干预,包括健康提醒、健康建议短信、电话回访、上门服务等。
建立医院“网络健康保障平台”,通过全科医生的初步筛查,可以对病人进行分流。首先,常见病可以由全科医生直接进行诊治,不必排队挂专家号,方便快捷;其次,属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病人可以接受远程监护,实时掌握病情,监护医生提供监护报告、健康干预等服务,病人不用经常跑医院,医院能够以现有的资源,服务更多的人群。最后,属于疑难病症的,可以由全科医生提出初步意见,转到专家门诊进一步治疗,弥补医院床位与医生服务能力不均衡、部分科室医生的服务能力无法充分发挥的不足,切实提高医院服务能力。
(四)解决基层网络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障碍
1、加强政策支持,确保顺利落地。为确保基础网络健康服务体系顺利落地,打造卫生强市,实现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全覆盖,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胆引进市场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办医。
2、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全面覆盖。市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各大医院应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积极参与网络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市的主要居民生活、工作、学习场所建设健康小屋,真正实现社区家庭医生全覆盖,居民可就近享受日常健康服务。
3、获得社保支持,完善定价体系。网络保健平台的建设,从长期看,可节约社会医疗卫生开支,降低社保支出成本。但短期内,新医疗模式的引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新的服务项目和收费。为鼓励群众加入远程健康监护体系,建议社保对健康小屋、网络保健平台收费项目给予认可和支持,将一定的监护项目纳入社保,或在一些收费项目中给予社保报销的比例。同时,建议市发改委等相关机构尽快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对远程健康监护的定价体系和收费标准,给予明确指导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