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在距离丹阳市中心10公里远的前艾颜巷村,无数建设者正在加班加点、紧锣密鼓地忙碌着,还有半个多月时间,京沪高铁丹阳北站即将竣工通车。到时候,丹阳与首都北京即可实现当天往返,这对无数在京丹阳籍同乡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福音。然而,对于一位耄耋老人而言,他已经等不及要赶回到他的故乡了……
2011年5月16日清晨6时刚过,从北京南站开来的动卧列车接连四趟先后相继停靠在沪宁城际高铁丹阳站,趟趟夕发朝至的白色列车以间隔5~10分钟的密度给清晨的丹阳带来了无限生机。而16列大编组的新型动车又仿佛一条洁白的长蛇,在朝霞的映衬下显得熠熠生辉、妙趣横生。一位88岁的老人,在他的米寿之年,乘着动车组再次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家乡。
正则生辉 画院盛事
2011年5月21日上午十时,丹阳城西画院路40号,正则画院前早已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人们都在期待着正则画院的又一场画坛盛事!
画院路因正则画院而得名,画院路西端即为古城丹阳的永久见证——老西门大街、南端连接繁华的新民西路、东侧则是人民公园,一路上梧桐参天、闹中取静,烈士陵园、革命陈列馆、文庙旧迹星罗棋布、环绕周边,实为丹阳人文渊薮之地。
而八十年代兴建的正则画院历尽二十年代的风雨洗礼,再经2009年的修葺改造,愈发显得幽静典雅,宽敞整洁。对于即将在此举办个人画展的张霖而言,他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激动与欣慰。撇开文化城的展览大厅、舍去新的会展中心,唯有正则画院才是张老心驰神往的圣地。因为就在画院内,由刘海粟亲笔题匾的“吕凤子纪念室”始终萦绕在张老心头,正则画院也正是为了纪念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吕凤子而建的。
时光倒流到1983年5月,为了缅怀凤先生的艺术成就和办学业绩,当时的丹阳县人民政府郑重发文,改1982年成立的“丹阳书画馆”为“丹阳正则画院”。1985年,丹阳县政府又拨出专款,兴建了正则画院大楼。县人民政府还特聘凤先生长子吕去疾为画院顾问,顾莲村为院长,荆位辰、张祖源为副院长。另外,又聘请了7位兼职画师以共同发展丹阳的书画事业。
当时的正则画院大楼是仿古建筑,庄重古朴、古色古香。整幢大楼有二层,内设展厅、画室、办公室和吕凤子纪念室。“吕凤子纪念室”牌匾系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亲笔题写,内有一尊凤先生的半身雕塑像,伴着凤先生的生平资料和图片展览,以及凤先生生前使用过的部分遗物,永久寄托着后来者对这位前辈大师的纪念。画院大院内还有一座具有古典特色的八角陶亭,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亲笔题写“凤亭”二字,以纪念吕凤子先生。此外还有一只明代石兽,与画院古楼遥相呼应,彰显出古典特色。建立之初,县政府对画院高度重视,还特意在此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命名为“画院路”。
正则画院本着为各位画师服务的宗旨,成立以来先后举办和协办各类画展100余次,使一大批有才华的书画家通过画院这个平台被社会认可,画院还多次举办大型展览活动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如今,他又迎来了一位重量级的著名画家,即将为画院历史添上浓彩重墨的一笔。
丹阳骄子 画坛新人
张霖,寒香斋主,1923年生于江苏省丹阳市延陵古镇迈桥村。他是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中国农民书画研究创作会研究员、常务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南京国际梅花书画艺术顾问,江苏省希望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洞庭湖书画院名誉院长,陕西省咸阳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田园书画名誉院长,辽宁省丹东书画院客座教授,新加坡共和国神州艺术院高级名誉顾问、院士,世界书画协会加拿大总会理事。
他七岁入本村私塾上学,即读四书五经,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正如众多艺术家一样,“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年轻时的求学经历、个人兴趣爱好的养成均对他后来的成长以及成名有着莫大的影响。
丹阳是一座拥有数千年文明史、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古城,江苏省最早建制的县份之一,吴头楚尾、滨江沿运的独特地理位置,上达宁镇扬、下通苏锡常;无论是秦驰道、南北朝大迁徙、还是漕粮北运,以至近代公路铁路的交通兴盛,都使得古城丹阳风气渐开、繁荣一时,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在四门十八腔的融会交流之中,在东西南北,啷噹滩簧的传唱之下,李白吟诵着“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杨万里哼唱着“著力大家齐一拽,前头管取到丹阳”……。等等等等,无不成为后来丹阳人赖以生存成长的肥沃土壤。
张霖就是众多丹阳人中的佼佼者。在回忆早年的读书生活时,他感慨良多:“ 小时候我读的是私塾,那时候整天背诵《三字经·人之初》,一直读到古文,《诗经》《易经》都念了,但是没有什么体会。到了民国以后,私塾改良,就变成学校了,就上算数 、语文,那时语文课本里面都有插画。插画里面的东西,引起我的极大兴趣,所以我就开始琢磨着学。特别是抗战过程中,没有事的时候在旧书摊,买到一本《芥子园画谱》,好像得到宝贝一样,成天临摹学习。到每年春节的时候,我就给别人画画,有山 、有水 、有鱼 、有虫。乡亲们看了以后,都特别高兴。我还把画送给学校的老师,老师看了以后在全班夸我画得好,还在旁边配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老师把画挂在学校会议室,大家都能看到。我那时感觉自己很得意,很不错,这就引起了我对绘画的兴趣。”
幼年早慧,勤奋刻苦就是张霖绘画生涯的第一步。此后,他又考上了徐州国立师范学校。而正是在徐州,张霖遇上了他绘画生涯的领路人——李畹。李畹对张霖很热情,主要负责他们的美术教课。通过课堂的专业学习,张霖的画技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李畹是江苏徐州人,1920年生,她是中国现代著名山水画大师、美术教育家李可染先生的四妹,童年时曾在徐州公安街小学读书。1937年底,她跟随着哥哥可染先生离开徐州,共赴西安,驻在东大街难民收容所,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目睹了骨肉离散、无家可归的人间惨剧。1938年李可染先生跟随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参加抗日宣传工作,而李畹则进入了陕西秦岭的流亡中学(安康国立四中)读书,因安康闹灾荒,学校又辗转至巴山的阆中。就在李畹读高二时,同学中有人传说:重庆国立艺专招生。坚强独立的李畹没有告诉哥哥一声,便毅然与三位男同学徒步300公里,翻山越岭来到重庆考学,结果同学四人都考上了。五年的西画专业学习时间很快便过去了,1946年李畹回到了家乡徐州,先后在徐州国立师范学校、徐州立达女子中学任教。也就在这时,张霖在老师的教导下开始在绘画领域崭露头角。
李畹先生认为:“艺术一要有基本功,二要有修养。笔墨是基本功,深刻的思想、丰富的修养,自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有了思想才能有丰富的想象力,因为艺术是感情的东西,是修养的表达,单纯也好,复杂也好,但格调要高,不能俗。这来源于你个人的修养。”
李畹先生的中国山水画,秉承了“李家风范”又独标新韵。大气沉雄,逼边构图,寸纸寸金暗合了可染先生的艺术主张,但就其笔墨而言,李畹先生的山水作品则更多地表现了含蓄委婉、烟雾缭绕的“雌性的丽辉”。她的画气骨古雅、神韵秀逸、使笔无痕、用墨精彩、泼墨积墨兼而用之……所有这些都将对张霖自己的画风形成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1948年,李畹去往南京,曾在文工团、美术工厂、江苏省美术工作室等单位从事美术编辑、教学、创作等工作。1960年调入江苏省国画院,使李畹真正进入了创作中国画的环境之中。1977年,李畹又调入省晓庄师范编写美术教材,1980年落实政策,李畹被调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至今。
尽管受教的时间不长,但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张霖还是凭借其独有的悟性、刻苦的努力在绘画领域不断成长。而后来的又一段奇遇,让画坛新人张霖眼界大开、更上层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
我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意思是哪怕只教过自己一天的老师,也要一辈子当做父亲来看待。张霖对于吕凤子先生便是如此,虽是一段奇遇,但张霖认为受教终生。
那是在1949年10月,张霖与吕凤子一起被选为苏南地区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因为同乡的缘故,张霖对这位乡之先达格外尊敬;而吕凤子对这位画坛新人、家乡后生也特别看重。于是二人在无锡便同吃同住同学习,一起讨论国家大事。
据张霖先生回忆:“当时,吕凤子先生已经63岁,而我只是20多岁初出茅庐的小青年。平时他不外出,我将他如父辈一样尊敬和侍奉,潜心学习,聆听教诲。我向他展示我的一幅梅花,请求指教。他赞扬我的画趣味性强,但又指出作画要‘立意、为象、写形、貌色、置阵布势’通盘考虑成熟,方可动笔而一气呵成。谆谆教导之余,吕凤子先生还即兴展纸,略加思索,泼墨挥毫,纵横挥洒,立成迎雪怒放艳丽多姿的一幅梅花,题词是‘香自苦寒来’。我把这幅画视为珍宝收藏,但不幸在文革中被劫失,至今未找回,致成终身遗憾。”
吕凤子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画家、教育家。他原名浚,字凤痴,号凤子,别署凤先生。吕凤子1886年生于江苏丹阳,15岁中秀才,曾在苏州武备学堂和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学习,后到上海创办神州美术院。1909年,吕凤子毕业于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图工科,曾任两江师范附属中学教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教授兼专科主任。1911年回乡创办正则女子职业学校。1919年起,他先后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江苏省立第六中学校长,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画组主任、教授兼大学研究院研究员。1935年又任其创办的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校长。日军侵占丹阳后,他率部分教师内迁四川,创办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后受教育部聘任为壁山青木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0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2年创办正则艺术专科学校。1951年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艺术系教授、江苏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主任。1953年任江苏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主任,兼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任江苏省国画院筹备委员会主任,曾当选苏南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江苏省人大代表。
吕凤子先生爱用长锋羊毫悬腕作画,且腕力过人。他笔下的线条,厚实有力,雄浑朴茂,轻逸妙深,极具草篆的独特韵味。他的这种表现技法,达到出神入化之妙,在画坛上独树一帜。这对于张霖的影响又是毋庸置疑的,他将此看作自己画技画法走向成熟的重要一关,刻苦研习,终生不忘。直到86岁高龄,他为了纪念恩师吕凤子,还三次风尘仆仆从北京赶回故乡。
酷爱画梅 傲雪经霜
从1946年直到现在,张霖画了梅花 、牡丹 、梅兰竹菊包括其它一些作品,还画了不少山水,可说是涉猎广泛。但要想在艺术领域攀登高峰,光靠涉猎广泛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成为大家,就必须走专而精的路子。于是,张霖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之下开始专攻花鸟,尤其是梅花和牡丹。
梅花品种繁多、色彩鲜艳、历史悠久,曾有楚梅、晋梅、隋梅、唐梅和宋梅“五大古梅”之说。而奇崛的虬干、玲珑的花朵、傲雪经霜的品格更使梅花广为人们所喜爱。她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所以又被誉为五福花。此外,梅花不仅以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为它赞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中国历代文人志士爱梅、颂梅者极多:陆游以梅自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泽东借梅励志“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张霖就欣赏梅花的凌霜傲雪以及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所以,张霖爱梅花、画梅花,也是想把梅花的美带给人间,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与享受。
他娴熟地运用中国传统花鸟画的方法技巧,将工笔写意、兼工带写、重彩淡彩、白描勾点、泼墨泼彩等技法灵活运用,综合运用到一张画上。而且每张画采用何种画法,全取决于立意求新之需要。这样以形写神,笔笔见神,笔笔表现对象,却不见斧凿之痕,得其平淡天真之美。他善作大幅红梅图,多工兼写,构图奇特,用笔苍劲、大气,勾圈点朱的红梅个性率真而张扬,极富神采。
同时,张霖又开始注重教学相长,通过长期从事国画教学的经历来广泛取法、博取重长。他曾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向导》出版其著作“小写意牡丹画法”,又先后于北京、青岛、赣州等地举办联展,获文化部荣誉证书。在国际及全国性大展赛中,他的画作荣获金、银、铜、特别奖、特等奖及荣誉金奖多达28次。张老的作品还被美、日、韩、新、马、泰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多家美术馆或个人所收藏。
他还多次参加“希望工程”,赈灾义卖等捐献活动,以其高洁的操行被中央、北京、青岛等多家电视台及《中国老年报》、《农民日报》、《中国文艺报》、《北京日报》等多家报刊介绍报道。其名字和画评被荣录于“世界名人录”、“当代世界书画篆刻家大库典”等26部辞书并荣获“世界书画艺术名人”、“当代书画艺术家”、“跨世纪中国优秀老年书画家”、“书画艺术名人”等多项光荣称号。
艺术的成就赢得了广泛的荣誉,而家乡父老的牵挂才是老人莫大的关怀。参天大树,叶落归根!张老一直渴望能在家乡举办个人画展,以此来向哺育他成长的家乡汇报成绩!
桑梓情深 回乡画展
今年是张霖先生米寿之年,应丹阳市文广新局、丹阳文联的邀请,老人荣归故里,并携其50余副精品画作在丹阳正则画院举办个人展览,以飨家乡同仁,向故乡回报。
从九里季子庙的十字孔碑到南朝模印砖画,从简桥暮烟再到练水渔舟,萧铎神笔绘出《职供图》,褚遂良圣手书下《润州云阳县故监斋恒尊师碑》,蔡嘉名列“扬州五君子”,凤先生又创正则画派……,他们也都将见证着这一次盛事,我们大家衷心祝愿画展能圆满成功!
此次展览还得到了“丹阳市吕凤子画院”、“丹阳市美术家协会”、“丹阳市书法家协会”、“丹阳市鸣凤书画院”等诸多行会的帮助,使张老颇感欣慰、十分振奋。同时“江苏省宜兴市广豪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和“北京田园农民画研究会”的大力协助也促使本次展览圆满举办。
张老希望在短短的三天展览中,广大家乡父老都来捧场,画界同仁可以切磋交流,通过展览“说绘画、话亲情、道情义、抒壮志”,将凤先生开创的绘画事业共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