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文化话语体系是甄读传统经典的水到渠成的结果,是从问题出发逐步深入研究的成果。
构成崇德文化话语体系的诸作:
1.《崇德说》,哲学式研究的基础理论著作,论“道”的著作。
首先定义“文化”,是围绕一个中心词的观念系统。比较文化可以有多种划分,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是从价值取向上对文化进行划分。因为学以致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行动意志,所以,世界观与人生观集中在价值观上体现出来。因此以价值取向来划分是对文化本质的划分。
崇德文化之“德”,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品质。
崇力文化之“力”,是为个人与小团体谋利的能力。
崇德文化有四大支柱,与之相对,崇力文化也有四大支柱。
第一大支柱:基础。
崇德文化产生于农耕文化,崇力文化产生于以游牧文化为代表的逐利文化,包括商旅文化、殖民文化与海盗文化。
农耕文化是居民的文化,游牧类型文化是武士的文化。
农耕文化以家庭、家族为社会细胞与系统,游牧类型文化以团队、集团为社会细胞与系统。
农耕文化以亲情为人际关系的纽带,用礼义来规范;游牧类型文化以利益为人际关系的纽带,用契约来约束。
农耕文化重历史传承,重在“久”;游牧类型文化重新奇开拓,重在“强”。
农耕文化推崇圣人,圣人是社会生活的仲裁人、协调者,对圣人的要求是公平、公正;游牧类型文化崇拜英雄,英雄是团队的指挥官,要身先士卒,足智多谋。
农耕文化是过日子的文化,重“和光同尘”、近悦远来,整体的安定、统一,以保持整体内部的多样性与发扬个性为前提;游牧文化是以战争为生活常态的文化,重竞争、征服,整体的效率、团结,以权威与实力为转移。
农耕文化使社会生活稳定、持久,是由保持家庭、家族的传统来实现的。或者说,家庭、家族在这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家族是农耕社会的基础。
中华农耕文化主要的特色有两条:1,以祭祀保持道德精神的传承。2,以历史理性代偶像崇拜。
第二大支柱:哲学。
生命哲学把农耕文化提升到崇德文化的高度,制造哲学把游牧类型文化提升到崇力文化的高度。
生命哲学认为,宇宙(世界)的本原、本体就是无比无边无穷的生命力。制造哲学认为,宇宙是个物理实体,它或者是上帝创造的,或者是可以被人根据他的意愿改造的。
生命哲学认为,第一性的是本源本体动力,第二性的是结构,包括物质结构与精神结构。其逻辑构成为立体的、分层次的。高层次者体现在一切低层次者之中,而低层次者之总和不等于高层次者。制造哲学认为,“实在为一切存在之总和”,由精神与物质构成平面逻辑结构,不是物质决定、派生精神,就是精神决定、派生物质。
生命哲学认为,任何生命个体都具有两种与生俱来的特质。一者是能够创造出无限可能性的生命活力。这是一种来自本源本体的动力,或者说是本源本体动力在生命个体中的体现。另一者是每一生命个体的局限性以及同一层次生命群体的共同局限,与所有生命体无不具有、无法避免的局限性。制造哲学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没有局限的,上帝或者具有自由意志的人是宇宙的主宰。
生命哲学认为,修行,提高生命的质量,提升生命的价值,就是打破、消除生命个体的局限,趋于本质的同一与永恒。“吾丧我”,是东方生命哲学的出发点与归结点。制造哲学认为,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分野,主动改造外部世界和被动适应环境也是人和动物的分野。
生命哲学认为,一切生命体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平等的,因此,主张和谐、共存,求同存异;认为只有生命体自身觉悟,才能得到彻底解脱。制造哲学认为,造物者和被制造物是不平等的,造物者决定被制造物的命运,上帝决定人类的命运,主决定奴的命运。被制造物要改变被决定的命运,只有反过来成为造物者。因此,西方有机器奴役人的观念与机器人统治世界,控制、奴役人类的非“科学幻想”,因此,矛盾的斗争是绝对的。生命哲学强调平等性,突出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制造哲学的专制性,也在思想方法上表现出来。
生命哲学常对概念进行动态的、功能性的界说,以与把活泼泼的生命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相适应。而制造哲学则习惯对概念进行静态的、定性定量的界定,这与其把一切当制造物来研究的思想方法密切相关。
生命哲学是四维思维的哲学,时间维度不仅为认识论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路,而且为价值观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标准。制造哲学追求一时的效果,忽视长久的效应。
第三大支柱:宗教。
宗教是思想文化的结晶。崇德文化在宗教观、价值观方面体现为人本主义,众生平等,群龙无首。佛与众生平等,第七末那识(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意识”)转平等性智,佛是已觉众生,众生是未觉佛,佛与众生是亲密的师生关系。崇力文化在宗教观、价值观方面体现为神本主义,上帝(“神”的另一个中文译名)与人有绝对界限。人在上帝面前有原罪。人可以进天堂,成圣徒,但永不可能变成上帝。上帝这一绝对权威来源于上帝创造了人。
第四大支柱:世务。
崇德文化在世务方面表现为和谐理念、建设思维,崇力文化在世务方面表现为冲突理念、战争思维。建设思维是求道的思维,战争思维是求理的思
2.《人总要回家——沈善增评点〈旧制度与大革命〉》,是崇德文化话语在社会政治方面的应用性专著。
自序的标题:“以崇德文化引领走出托克维尔怪圈”,,是本书题旨。不改革旧制度难以为继,一改革则可能引发暴力革命,托克维尔提出了这个怪圈,自己也无法走出来。他后来观察美国民主,开出“自由”高于“平等”的药方,逻辑上讲不通,实践中也行不通。我指出,在崇力文化语境中,这个怪圈是没有解的。在崇德文化语境中不仅有解,而且本来就不成其为问题。从《崇德说》中提炼出“家庭型社会”“过日子文化”与“团队型社会”“好打仗文化”的概念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史实作全新的“述而不作“。
我还厘清了“国家”这个概念,其实在中国这样的家庭型社会里才有,国是一个大家庭,亲情是其凝聚力的根本。西方的国就是一块土地,军队占领了一片土地,设立一个行政机构收税,有枪便是草头王,百姓的生活基本不管。所以,历史上罗马帝国、亚历山大马其顿帝国、波斯王国、成吉思汗等等,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皆因为是拥有一块土地的利益集团而已。论利益团体,提出“阶级”概念后,唯此为大。“政党”次之(曾有过第一、第二、第三国际这样的政党国际联盟),“国家”再次,故而,“工人无祖国”是理所当然的。而中国则不然,抗日战争一起,民族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汪精卫当汉奸也要打着曲线救国的旗号,就因为中国人真有国家,爱祖国。(“祖国”这个概念也是中国特有,祖宗留下的国家。)
“家庭型社会”提出后,反应热烈,“同声相应”非同寻常。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着重谈到家庭文化的建设:“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马英九贺年的电视讲话也谈“家和万事兴”。我立刻撰写《重建家庭型社会》一文,在网上发表。上海电视台主持人,全国人大代表曹可凡在春节休假期间即与我联系,在3月全国人大会议上提交了“重建家庭型社会”的提案。4月希拉里的竞选宣传片的主题是“家庭强则美国强”,大打“家庭”牌。充分证明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也说明话语顺应人心,适应时势,就有强大的生命力,不可阻挡。
3.《崇德•尚义•尊礼•享福》,是崇德文化话语在伦理道德领域的应用。
这本书的几个新观点:
1).把“崇德”“尚义”“尊礼”与“享福”紧密结合起来,指出道德行为利他自利,改善自身心态,发现生命意义,提升生活质量。
2).提出中华民族是道德的民族,以“道德”为价值基准。现在中国上下普遍感到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是几千年来积淀在中国人人格深层的道德价值观引起的心理“过敏”。在西方,贪污腐化,抢劫诈骗,乃至连环杀人,都是犯罪行为,但非不道德行为,可见中华民族的道德感也许是世界第一。
3).提出孔子把“义理”“义利”“义宜”之“义”,改造为“仁义”之“义”。我参照《春秋左传》等将之归纳为八义:
〔一〕道义,“道”指的是“王道”,为天下人谋利益的是“王道”,为一国人谋利益的是霸道。“道义”,就是符合王道,为整个社会谋利益的伦理原则。
〔二〕大义,这个“大”,实际指的诸侯国,也可以扩大到中央政权(天下),相当于今天我们说的“国家利益”。所以,也可以认为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爱国主义”。
〔三〕意义,就是价值定位。细分起来,“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是两个同中有异的概念。同在都是价值评价,“人生价值”是社会对个体人生的客观的价值评价,“人生意义”是个人对自己人生的价值期望,即个人认为怎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四〕名义。“意义”是对己而言,“名义”是对人而言,就是,我凭什么要对你这么干,你们凭什么要随我这么干。
〔五〕忠义。“忠”在孔子时代是尽责的意思。
〔六〕孝义,是指的“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孝”伦理,与家庭内部的“孝”情感有联系也有差别。
〔七〕信义,就是契约精神。但对照西方的契约精神,“信义”要高得多。
〔八〕情义,将亲情推广到朋友、同事、邻里等社会的一切人际关系中。在情义中最重要的是讲感恩,重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