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科幻文学讲座,一次连续3场的“中国科幻未来主义”的理论、创作、教学研讨会”在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近日召开。来自北京、上海、成都、重庆、深圳等地的7所高校的科幻研究学者与南山区的作家们齐聚南方科技大学,通过讲座,用20多篇论文(其中14篇在研讨会上发布),围绕“中国科幻未来主义”这一核心主题,从中国科幻未来主义的时代特征与类型划分、相关科幻文本的分析和相关理论的辨析等角度,进行了深入而激烈的交流。本次系列活动由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深圳市南山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方

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与深圳市南山区作家协会联合主办。
“中国科幻未来主义”是南方科技大学吴岩教授提出的、科幻理论概念。吴岩教授认为,科幻未来主义既是中国科幻史中自然发展出来的流派,期待通过创新引领人类更富智慧地走向未来;又是一种有强大影响力的创作理念,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认知和行为驱力。本次会议丰富且卓有成效的讨论,极大地扩展和延伸了这个重要的理论和创作方向。
这次系列活动,两个月前,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委员会主任姚海军主讲的“《三体》成功的奥秘”拉开了序幕,11月3日集创作、研究科幻文学一身的杨平老师主讲“科幻中的科技与想象”为这次活动的重头戏二天三场的“研讨会”站台。南山区作协主席吴笛主持了研讨会的第一场会议。南山区文联副主席郑朝晖与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教授分别致辞。吴岩教授进行了题为“从科幻史中发现中国科幻未来主义”的主题发言,他首先回顾了中国科幻史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而将中国科幻未来主义视为科幻史研究的后续成果,并总结了在科幻未来主义研究中获得的三点启示:其一,科幻文学是对某种认知困境迫切寻找答案的文学;其二,科幻未来主义最重要的特点是提供了独特的、作为核心结构;其三,中国科幻未来主义研究是实证性的,而非中华未来主义那样是推测性的。
重庆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广益教授结合科幻大会期间与非洲科幻作家就未来主义话题的交流,总结了未来主义自出现开始的三次浪潮,即20世纪20-30年代的欧洲未来主义浪潮、20世纪60-70年代的跨大西洋未来主义浪潮,以及我们正在经历的、以全球未来主义崛起为标志的,从自身经验出发尝试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影响、创建自身话语的第三次浪潮;中国科幻未来主义将取代泥潭深陷的中华未来主义,加入全球未来主义再次召唤新世界的合唱中。

来自全国7大院校从事文学研究的博导到硕士研究生和南山区的作家们以及深圳各区的作家代表也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交流中。吴笛总结了本次会议的四个体验,即信息量大、干货多、实证性强,和敢于碰撞。认为:1、通过这次活动,作家们将在感性写作的情况下,多做理性思考,并用理性思考来指导感性写作;2、学习了“中国科幻未来主义”,作家将赋予写个体体验和事件或历史经验新意的义——召唤新世界。并鼓励参会作家们尝试写作科幻作品,也期待今后与院校的继续合作。吴岩教授对会议发言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认为中国科幻未来主义有效地提供了一个新的场域、新的批评空间,强而有力地激发了科幻思考的创新性与生命力,并布置了后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