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一年的端午佳节即将悄然而至,俗话说:端午一日,中秋一夜,虽只一日,却更显得端午那短暂节日的珍贵。
我的家乡在鄂东平原风景秀丽的黄梅东港河畔,热爱生活、勤劳的东港河畔人们就更加珍惜这一日即逝的美好时光,便早早地忙碌起来,准备着特有端午时节的粽子食材的准备,如粽叶、粽米、配料之类。这时节邻里街坊总免不了相互交流着各家粽子制作手艺流程,私家配料、花色口味之类的经验。品种各异,有香肉火腿的、有豆沙的、红豆芝麻花生的、花生香菇的、莲子仁的、红枣果仁的、葡萄仁的等等。节日还未到,而村巷间却早已到处飘溢着浓浓的粽香与端午时节的快乐忙碌气氛。我虽从小“不爱”吃粽子,每每这时我总是被这浓溢的粽香与端午节日的快乐时光所深深的陶醉感染着,总会勾起我童年端午时节的点滴记忆。
童年里我和许多的小伙伴一样,在那充满着饥饿与困苦中渡过。我的父母虽善良、勤劳、智慧,但家境贫寒,日子过的清苦,不要说吃粽子,就是有一顿半糠半菜的红薯糊充饥还是不易。我的父母并非完全的庄稼人,因不善农技农活,父亲只能在生产队里干些杂活,自然工分就少,母亲只能在家操持一家人的家务,家里的主劳动力只有我的父亲和我的那时才14岁的姐姐,我和哥哥及弟弟都是吃闲饭。
记得我第一次吃“粽子”的时候,是我六岁时的端午,母亲很是手巧,将菜叶、萝卜粒、米糠粒、还有红薯粒、少许的猪油组合成料,用荷叶包成粽子形状,先蒸后煮成粽子,数量不多,全家人分一、两个而已,好吃极了。特留少许给出去干活的父亲和姐姐,那时这就算是好东西了,然而父亲和姐姐却总会偷偷的分给我们三个吃闲饭的解馋。许多年过去了,我品味过无数的各色美味的粽子,无论从食材的选配,制作的工艺均可谓色、味、香、美俱佳。然而在我的深刻的记忆中,还是母亲亲手制作的,那具有时代特色的“粽子”最是美味,至今令我终生难以忘怀。
多年来的漂泊商旅生涯里虽总是盼着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的来临,盼着回到水乡故里东港河畔,回到母亲的怀抱,吮吸着故乡特有的的粽香,还有那久违的泥土香,草香,荷香,回味着那记忆中从前的芦花,柳堤,河岸,渡船,渔舟,晨曦与夕阳中的村树,古镇,小街……然而却总是一次次的失落未能如愿。今年提前准备两个月,这次应该可以于故乡邂逅端午了。
作者:王文雄 (本文创作于2017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