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大视野2020年6月1日讯】在龙岗区宝龙街道龙东社区,全国首个匠作主题客家围屋——大田匠作文化村将在本月揭开神秘的面纱。文化村以有着近200年历史的大田世居为核心,按“五园一坊”总体布局,将建设匠作博览园(博物馆集群)、匠作工坊、匠师别院、匠心公园等几大板块,规划总面积21.5万平方米,启动区占地4万平方米。目前,文化村主体建筑大田世居已完成修缮,而坐落其中的大田木作博物馆也将于今年5月中下旬布展完毕,本月正式对外开放。
大田世居大门
修旧如旧,最大程度恢复原有风貌
大田世居占地面积10255平方米,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5年),整体结构完整、稳定,现存建筑物基本保留原有建筑风格。但因常年无人居住、年久失修以及白蚁侵蚀、自然灾害等因素,部分房屋出现倒塌迹象,亟待修缮保护,并进一步活化利用。
镬耳山墙、角楼、望楼、围龙屋、屋脊灰塑……客家建筑的特色在此一览无余。“大田世居作为客家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在经历近200年的洗礼后,建筑结构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抢救修复迫在眉睫。”宝龙街道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2018年7月1日,大田世居修缮工程正式启动,次年10月完成修缮,目前已进入室内装修阶段。整个工程总投资4260万元,严格遵循“呈现式续建、遗址遮蔽式保护”的修复方案,保持建筑的完整性、延续性,实现对文物的有效保护、科学传承以及活化利用。
据介绍,修缮内容包括围屋内建筑本体维修、局部复原、周边环境整治以及市政配套。施工方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持旧有建筑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墙体、门窗、梁柱、大阶砖、屋顶等进行修补、加固,最大程度恢复原有的建筑风貌,让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重新展示当年的辉煌。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清末时局动荡、家族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后围龙并未建成,只有通廊式单间房的半截墙基。考虑到家族后人的意愿和活化利用的需要,这次修缮中,在保留原有夯土墙遗址的基础上,建造起内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这里以后将成为展览展示和文创服务的场所,家长们可以带小孩来此休闲娱乐,参加各种亲子体验活动。”项目运营方、深圳智慧文博公司有关负责人丁昕表示。
固态保护,两百年民居焕发生机
通过脚手架和龙门架,攀爬到屋顶进行揭瓦、替换椽板及檩条作业;将黄泥、土、沙、石灰、草茎等材料混合在一起,用古法现场制作土坯砖;在墙面抹贝灰,地面铺设大阶砖;将三合土熟化后,一层层修葺夯土墙;将木构件浸泡一个星期,晒干后涂上桐油防虫防腐……在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内,工人们根据施工实际,分区域依次对左右横屋、中三堂、后围龙、倒座等进行修缮,细致做好每一道工序。
其中,对于灰塑、壁画、雀替等建筑装饰细节的修复,项目方在充分研究原始素材的基础上,按传统建筑工艺精雕细琢,尽可能还原最初的面貌。例如在灰塑的处理上,匠人们首先根据原有题材画出底稿后,通过现场比对,修改完善图纸。确定方案后,用竹钉、铜丝等做成骨架,其上覆盖草茎灰并加以塑形、上色。
在修缮的同时,施工方还积极做好月池清淤和环境整治工作。“正门前的月池有3100平方米,是深圳地区面积最大的月池。由于常年淤泥堆积,臭气熏人。”丁昕告诉记者。项目开工后,他们第一时间抽干了月池的水并清理淤泥,有效解决了这个困扰周边居民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在内部建起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
据统计,整个修缮中,共使用了土坯砖5000块、新瓦170万块、旧瓦40万块、木构件520立方,外运垃圾2775.4立方、月池清淤2062立方。“我们对三分之二以上的瓦、梁和木楼板进行了更换。”丁昕表示。早在开工前,龙岗区就聘请了专业团队对大田世居进行勘察,花了一年时间摸清现状,查找隐患整治点,梳理物资台账,从而制定完备的设计施工方案。
“修缮工作结束后,我们正在快马加鞭地进行室内装修,目前各种木作工具、构件、家私等各类展品已基本到位,预计6月开门迎客。”丁昕最后说道。(罗珍 刘芳菲 钟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