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一万多封家书,让海峡两岸七百多个家庭团聚 。
田圻畅,自幼与父亲田焯先生相隔台湾海峡的经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香港一间仅四十平方米的出租屋内,搭建了沟通两岸民间交流的桥梁。
一九四七年,在田圻畅父母结婚的第七天,他的父亲就随军前往上海,后辗转去了台湾。莅年,田圻畅在北京出生,直到一九七九年他才在香港见到父亲第一面。“我经历过失散的不幸,所以想要更多人团圆。”田圻畅说。
田圻畅著作《悲叹岁月》,获星云长老题写书名
一九八四年,田圻畅以个人名义在香港注册了博爱事务所,为不幸分离的同胞提供了难得的探亲和会亲服务。事务所成立后,田圻畅给大陆各省的统战部门和对台工作办公室写信,给台湾的侨务委员会和出入境管理局写信,给香港的人民入境事务处写信,阐述博爱事务所的性质和工作范围,希望得到支持。
找到亲人后,如何安排双方见面是一件大事。除去指导双方办理相关出入境手续外,他还会以事务所的名义出具一份证明,证明大陆这边的人来港的一切费用由他承担。当时,依相关规定,一个人只能换取八十港币至一百二十元港币,这只够付罗湖海关至九龙火车站和乘出租车的钱。大多数时候,都是由田圻畅代为先行垫付。
于是,一封封书信通过田圻畅辗转于海峡两岸,一段段乡愁跨越海峡在博爱事务所汇聚。正如事务所的经营理念:“相逢自是有缘,博爱梦想成真。”寻父母、找妻子、认儿女、连手足。
令田圻畅深感遗憾的是,当年创办事务所并致力于两岸同胞会亲事业,并未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他虽帮助数百家庭团圆,父母却自分别后一生未曾相见。
“两岸同胞皆是我的兄弟姐妹。割舍不断的亲情与刻骨铭心的乡愁,成为我一路坚持下来的动力。”田圻畅感慨道,“事务所注册以来,遇到谁有困难,只要我有条件和能力就去帮,从不计较回报。因为我的成长历程,正是得到了许多人对我的爱护和帮助才走到今天。去爱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也成了我人生的座右铭。”
“德不孤,必有邻。在大陆,除了西藏,每个省份都有我的朋友。我每次到台湾,也都有许多人来看望我。这么珍贵的友情,是多少金钱也买不来的。”田圻畅说:“两岸同胞是我父老兄弟姐妹,协助两岸交流是我一生的使命,我期望有生之年能看到两岸统一,骨肉同胞大团圆。”
田圻畅,身为两岸关系巨变的双重受害者,他所创建的“博爱事务所”,媲美二战期间义助犹太人的辛德勒。
田圻畅着有《悲叹岁月》、《我不是罪人》以及《两岸情缘三十年》,记载了他不辞劳苦为海峡两岸寻亲奔走的心路历程,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田圻暢著作《我不是罪人》
全程跟踪李艳秋胞兄的家庭困难
二0一八年清明节前夕,台湾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李涛与妻子李艳秋一行回到家乡河南罗山县寻根祭祖。他们在祭扫祖父祖母的墓地后,李涛装一捧爷爷坟头上的黄土带回台湾。他说有了这捧黄土,从此就与家乡有了联系,就不会断根。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台湾中华电视公司新闻主播李艳秋致信田圻畅,信中称:家兄李庆文,现居河南唐河县大河屯乡李庄。因受家父连累,没有上学,只字不识,谋生困难,家徒四壁,娶亲无望。家父回乡探亲后,伤痛之情不能平静。后听闻政府目前对文革时遭牵累之家属,均能协助平反,并尽量照顾。她满怀期待,委托香港博爱事务所田先生代为申请协助。家兄上周托人写信,谓河南南阳地委统战部及对台办、与县乡各级政府领导,均前往家兄处探望,了解情况,他们感到欣慰与感谢。
李艳秋在信中陈情:家兄不识字,无法担任书写工作。能否请求各级领导,在县城安排进一工厂就业。每月若能有百元,则家兄及娶亲问题,当可瞬即解决。由于她工作繁忙,又相隔遥远,无法回乡。家父准备回乡住三个月,为家兄办理工作、结婚的念头。若他真要去,真不敢想他还回不回得来。但他时刻念着家兄,除了吃饭睡觉外,就是反复看信回信。因此委托香港博爱事务所田圻畅先生代为处理,待适当时机协同家父回乡致谢。
李艳秋在大陆寂寂无闻,但在台湾家喻户晓,她所就职的中华电视公司在台湾相当于大陆的中央电视台,作为新闻主播的的李艳秋小姐。始终保持着神采奕奕的亲切笑容。然而她在大陆的兄长李庆文却一无所有,虽是兄妹,天壤之别。
田圻畅了解大陆的统战政策和共产党的需要。他给李艳秋出主意,大陆制定的许多照顾台湾家属的政策。而且共产党政府为了统战工作,对在台湾有地位有影响力的名人,可以进行政策倾斜。李艳秋对此一无所知,何况她也抽不出时间钻研此事。田圻畅就让她把中华电视台工作的所有相关资料都寄给他,再写一份委托书,由他全权办理。
田圻畅致信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考虑李庆文本人各方面条件解决问题,绝非易事。也请根据当地环境予以安排,主要意在照顾。李艳秋小姐所属华视,隶属台湾国防部。对国民党官兵大陆籍人士和家族有直接影响作用,此事妥善处理有重要的积极影响,以示宽慰。
河南省委统战部对台办公室的孔繁奇,给田圻畅回信。他积极评价田圻畅的爱心善举,赞赏他在河南工作十年,又为河南籍的两岸失散同胞服务,更多了一份亲切感。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庆文的问题逐渐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河南省唐河县和大河屯三级统战部门的领导。都亲自上门了解李庆文的生活情况。均表示愿意照顾解决。没过多久,李庆文的住房和工作问题都得到解决,政府部门协调,给李庆文盖了三间大砖瓦房,安排到一家工厂工作。成为李村的风头人物,娶亲问题圆满解决。
李艳秋父女和李庆文,感激田圻畅,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事情终于水到渠成,田圻畅很高兴。与其说他协助帮忙,不如说是李艳秋在台湾政坛具有独特的价值。
李艳秋被冠上“外省第二代”的头衔,标示着“政治不正确”,因此揭发陈水扁贪污,就被认为是“亲中”,“没资格”。被独派人士糟蹋的李艳秋,她义无反顾:我以老兵之女为荣,以身为第二代为傲,我的身份认同,由我自己决定。
田圻畅与习贤德合著《两岸情缘三十年》
黄埔学生陈元平的八个儿子
毕业于黄埔十六期的陈元平,家乡湖南石门县,俗称湘西蛮夷之地。高山峻岭杂木丛生,流泉飞瀑穿云裂石,原生态一派自然风光。但交通出行不便,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
一九九三年春节后,田圻畅陪着陈伯,从香港出发,经深圳乘火车到达长沙,再坐大巴至常德石门县。到陈伯家乡要十几个小时,中间还要坐三轮车,坐摆渡船。陈伯的一对儿女都住在山坳里,从公路口到住处要步行两个小时。陈伯的儿子,到山口来接他们。
陈伯重归故里,眼睛湿润了。他的老家原在在二方平街里。住宅几十间大宅院,因为他参加了国民党军队,又逃到了香港,留下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在土地改革时期全部赶进山里,不分配农田,让他们开荒种地,自生自灭。时值油菜花开的季节。漫山点缀的黄花,在花丛中看见参次不齐、零落分散几十间,用土坯盖的民宅,象是人类祖先的穴居。就在这土屋群中,却有一座水泥砖墙。挑着花纹的两层楼房,就是在原始社会建筑之中的摩天大厦,异常夺目,不象是同一个时代。
陈伯的儿子说,楼房是他爸爸借钱给他们所盖。时值初春,湘西的气候乍暖还寒,田圻畅坐在陈伯儿子家厨房的篝火旁取暖。陈伯向田圻畅讲叙,如何走出这块土地。
抗战期间,国民党中央军校招收学生报考参加青年远征军,石门有上千学生报考。仅招了一百五十名。陈伯以一百四十八名录取,从此南征北战,赴印度、缅甸和日军打仗,后到云南才成家。娶了一位昆明姑娘为太太,又赶上国共内战爆发。跟随着孙立人将军奔赴东北战场。后被解放军俘虏,本想携妻带子,解甲归田,安度此生。随之家乡又闹起革命,陈伯又成了国民党反革命分子,故躲藏起来,只身逃到香港。
陈伯一走,苦了妻儿,陈伯的太太带着两岁的儿子和襁褓中的女儿。背负着反革命家属的包袱,一个云南昆明长大的女子,国民党军队军官太太。在这山沟里,如何可以糊口生存?只有向亲属邻居讨饭吃。迫于无奈,她嫁给了一位被打散流落在这里一位张姓国民党士兵,总算有了依靠,随后又生了两个孩子,不幸在产后死去。可怜的张先生,一个男人如何带着四个儿子生活?于是又娶了一个带着一个孩子的女人。随后,他们又生了三个孩子。
在陈伯面前,有八个孩子,管他叫爹。他们当中有陈伯直系血统的一对儿女,有陈伯太太再婚留下了一对儿子,有陈伯毫无血缘关系的三个儿子。陈伯不分彼此,给八个儿女都分发了红包。陈伯觉得这都是他造的孽,他活着就是来还债的。
陈伯在父母和妻子的墓碑前沉思往事,他这五十年的坎坷经历,独身一人不再娶亲。但家乡这块土地和亲人,给了他最大的精神慰藉。陈伯坦率地说,有了这么多儿孙,没有白活,死也值了。二00二年初春,陈伯在香港逝世,田圻畅护送老人家骨灰回湘西,陈伯回到了明月故乡大地母亲的怀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二0二0年新年到来,陈伯的孙子陈儒杰,现在广东珠海铭祥汽车工业公司工作,他打电话给田圻畅叔叔,向他汇报生活工作情况。据悉,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田圻畅介绍陈伯的后人在该厂工作。迄今为止,陈伯老家石门张家溪的乡亲总共有一百多人在该厂打工,成为该厂的技术骨干。他们走出湘西大山深处,在异乡干事创业融入当地社会,回乡修桥铺路捐资兴学反馈桑梓乡亲,毕竟他们身上秉承着祖父陈元平优秀的基因。
花落春犹在,人存事已非。今年七十二岁的田圻畅,为海峡两岸和平奔走四十年,内心富贵,不战而胜,仁者无敌。不禁吟咏李叔同的《满江红》名句: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看从今,一担好河山,英雄造。
(吴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