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区为深圳中心城区,面积78.6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7.82平方公里,占全市比例9.94%。作为高度建成区,福田区生态环境治理受人口密集、空间紧张及邻近区域影响较大,区环水局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强力推进“治水提质”“保卫蓝天”等攻坚战,实施排水管网正本清源、优质饮用水用户等民生工程,全力推进高质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打造,成效显著。截至2018年10月,福田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1.1%,PM2.5年均浓度26.5μg/m3(空气质量年均浓度二级标准为35μg/m3);区域环境噪声平均水平55.3分贝,达到国家城市区域标准二类,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率100%,福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福田风光
强力推进“治水提质攻坚战”
打造福田“生态水城”样本
作为中心城区,福田区水体面临原关外排污影响大,污水处理厂难以满足区域处理需求,城中村较多、雨污分流困难等重重掣肘。区环水局直面压力,攻坚克难,创新机制,全力根治辖区水顽疾,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黑臭水体治理:2017年福田区共有3段黑臭水体,总长13.2公里,其中:深圳河(福田段)9.4公里溶解氧超标、福田河田面村至河口1.7公里氨氮超标、新洲河福强路至河口2.1公里溶解氧及氨氮超标。区环水局通过采取控源截污、排水口治理、污水调度、底泥清淤、增氧曝气,及推行“河长制”等措施,实现辖区5条河流11个断面水质不同程度改善,2017年底公众满意度超90%,治理工作得到居民群众认可。1.福田河治理。福田河干流全长6.8km,流域面积15.9km2。2017年福田区投入434万元,实施福田河黑臭河段水质提升工程,采用微纳米曝气技术和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修复原位生态,并在河道两岸布置亲水平台、休闲广场、慢行步道,提升福田河景观。2017年5月福田河顺利通过中央环保黑臭水体整治专项督察,在生态环保部和住建部通报中,成为深圳市唯一登上“光荣榜”的河流。2.新洲河治理。新洲河流域面积21.50 km2,河道全长7.8km。多年来水质浑浊乌黑,区环水局采取黑臭段上游暗涵入河排污口整治等措施,2017年底河流成功消臭,但雨后水质仍有反弹。为彻底实现消黑除臭、美化新洲河景观,从2017年起启动实施新洲河流域水环境提升工程,将陆续投入近十亿元,进一步提升新洲河景观。
清清的福田河
(二)红树林生态公园水生态治理:福田区于2017年投入11139万元实施生态改造,将该片区改造成为集“科普教育、海滨文化、自然景观、休闲游览”为一体亚热带的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公园建成后,福田区又先后投入2934万元,实施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保税区入园通道工程、全园科普设施建设项目、广深高速公路排洪渠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段环境提升工程等生态工程。在公园布置生态雨水沟2000余米,开挖33000平方米人工湖,串通公园河流、湖泊等水系,实现雨水汇集、吸收、下渗;保留公园原有湿地区域约52000平方米作为自然演替缓冲区;利用630余米长跨水木栈道串联公园不同区域,设置6处亲水平台,形成错落有序的观景走廊;采用固体废弃物再利用制成的生态透水砖建造全园园路3900米,采用透水铺装5500平米的入园广场,种植7600平米的秋茄、桐花树等红树植物30000余株,为构建高效益、低成本、易维护海绵设施,打造海绵化雨洪公园示范点。
(三)排水管网正本清源:2017年完成320个排水管网雨污分流达标小区创建。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755个小区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提前、超额完成市治水提质办“500个排水建筑与小区排水管网正本清源改造”指标任务,正本清源完成率全市第一;治水提质项目投资完成率83.3%,辖区污水收集水平显著提升,入河污水显著减少。
汽修行业、印刷行业、医疗行业等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培训
(四)内涝和地陷隐患整治:1.地陷隐患点整治有序推进。突出隐患排查,确定2016-2018年完成689个三四级较大陷隐患点治理目标,目前已完成680个。2018年至今共接报59起地面坍塌隐患报告,已全部修复。2.防汛防灾实现“零死亡”。2018年福田区平均降雨量为2057.9毫米,相比去年同期上涨8%,相比近5年同期上涨10%。今年共接报路面积水点62处,地面坍塌事故52起,地面下沉18起。其中第22号台风“山竹”为35年一遇超强台风,全区落实应急抢险队伍2537人,排查危险区域、重点部位3593次,转移安置避险人员20949人,获“零死亡”佳绩。3.“智慧三防”如期落地。区环水局积极开展智慧三防系统软件开发、易涝点监测点位布设及易涝点三维仿真模型建设,接入市三防办、市治河办的水位监测数据,如期完成系统建设。该系统在“艾云尼”“山神”“百里嘉”“山竹”等台风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式启用福田区“智慧三防”APP,完成5条河流、4座水库的视频监控点安装。
强力推进“蓝天保卫攻坚战”
探索“福田标准”空气质量
为持续提升大气质量、保持“深圳蓝”亮丽城市名片,福田区借助福田环保水务智库的力量,在全市率先开展重点区域大气质量提升调研,强力推进“蓝天保卫战”,全面布局网格化空气监测体系,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守护“深圳蓝”,今年PM2.5年均浓度26.5μg/m3,辖区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在良好水平。
(一)强力推进“蓝天保卫战”。将福田区承担的9大工程40项工作任务分解细化,由区委区政府与30个责任单位签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责任书。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整治,排查重点区域64家餐饮企业、52家工业企业、19家工地,对工地扬尘、餐饮油烟等空气污染源实施24小时全覆盖监控。
(二)全面布局网格化空气监测体系。布局PM2.5自动监测网络,完成10个街道空气监测子站、红树林生态公园空气自动监测子站、16个微型自动监测子站建设,形成“一街一站”网格化空气监测体系,全面构建起福田网格化空气监测体系。利用科技手段24小时不间断监测空气质量,为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三)深入开展污染源普查。稳步推进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投入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114人开展工业源清查,入户清查企业19091家。开展生活源锅炉清查,清查锅炉单位227家,清查出符合技术规定锅炉62台。今年3月,原国家环保部对福田区污普工作给予充分肯定;2018年以来累计对150家医疗机构、重点工业企业等开展环境安全大排查,针对个别单位标识不全、应急预案未编制或备案等情况下达整改要求。
(四)持续加大环境水务执法力度。今年以来,累计出动人员10000人次,检查企业4900家次,约谈190家次,督促1500家餐饮单位开展油烟污染治理,对餐饮环境违法立案49宗,处罚金额60万元;对环境水务违法行为立案409宗,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96宗,处罚1087.25万元,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4宗,配合公安部门抓捕4人。
(五)加大餐饮油烟污染治理。福田区餐饮业发达,油烟污染成为环保投诉热点和难点,今年初福田区开始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督促1500家餐饮单位开展油烟污染治理,要求其安装油烟净化处理设施、定期维保及定期监测,发送宣传资料1700份;对餐饮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立案49宗,作出行政处罚38宗,处罚金额60万元。
推进“噪音防治攻坚战”
全力消除噪声污染顽疾
2018年福田区域环境噪声平均水平55.3分贝,达到国家城市区域保护Ⅱ类。
(一)开展施工噪声污染防治。近年来环保部门在20余个在建工地安装了噪声在线监控设备。重点加强地铁施工噪声污染防治,严令要求建设施工单位编制噪声污染防治方案,选用低噪声设备与加工工艺,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严查噪声超标排放、超时施工的违法行为,今年以来现场检查在建工地1200家次,作出行政处罚决定114宗,处罚金额434万元;约谈群众投诉强烈的在建工地等单位122家次,人员300人次,联合新闻媒体对深康学校等部分违法情节恶劣的工地进行曝光。
(二)开展娱乐行业噪声污染专项整治。区环水局近年持续加大对娱乐行业噪声污染治理,投入更多的巡逻人力,在重点时间段加大巡查力度。2018年以来对购物公园酒吧街、金地酒吧街等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热点开展执法行动,严查噪声超标排放的环境违法行为,作出处罚决定38宗,罚款114万元。
(三)开展生活噪声联合防治。环保与城管、交通、市监等单位建立噪声治理联动机制,形成治噪合力。健全噪声防控管理、执行、回访机制,定期召开噪声污染形势分析会,针对阶段性噪音污染,制定降噪声防治方案。福田区在重点区域配备噪音监测仪、设立噪声等级显示电子屏,及时、严格监测音量,随时监控广场舞噪音问题,时刻提醒舞者自觉调小音响等,以控制设施音量,减少噪音扰民。
强力推进“人居环境攻坚战”
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态环境
福田区持续加强辖区固体废弃物的管理,整治关停污染企业,加快培育政府绿色发展政绩观,推动辖区环境持续改善,全力打造绿色、宜居城区。
(一)全面规范危险废物管理。编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环境安全分级管理规定》,对重点产废企业环境安全进行评估、分级管理。2018年对辖区946家产废企事业单位管理,制定工业、印刷等5类行业危废规范管理工作指引,指导50余家重点产废单位规范落实管理制度,检查产废企业53家,完成产废企业基本信息普查229家;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确保危废规范管理抽查合格率90%以上。
(二)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开展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执法行动。在深入排查基础上,对19家存在危废问题的汽修企业、3家工业企业依法立案查处,作出处罚22宗,罚款40万元,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刑事拘留4名涉案人员。
(三)有序推进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召开指导培训会、发动自愿清洁生产审核技术服务机构、现场走访等形式鼓励与引导企业参与自愿清洁生产审核,59家企业参加自愿清洁生产审核培训,22家企业提交自愿清洁生产审核申请。督促3家强制清洁生产企业参加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培训,依规开展强制清洁生产审核。
(四)稳步提升土壤环境质量。2017年率先开展公园草地土壤环境质量筛查,先后确定了13个公园土壤污染类别;2018年以来持续开展重点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完成6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1.68平方公里园地及10平方公里城市公园草地土壤环境质量详细调查。确定园地土壤采样布点数31个、公园草地布点数45个,及需治理与修复的污染地块清单。对风险筛查确定的重点行业初步采样名单内的企业开展土壤监测,建立重点行业企业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
(五)宜居社区建设稳居全市前列。充分调动区、街道、社区各级宜居创建部门的积极性,加大社区建设资金投入,94个社区全部获评“广东省四星级宜居社区”,其中2个获评“广东省五星级宜居社区”,宜居社区覆盖率稳居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