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大视野2018年2月23日讯(记者 罗珍 特约通讯员 钟俊有、徐伟婷 深圳报道)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渔民为祈求风平浪静,出入平安,渔获满仓 ,相传在明代,大姓家族的老大则联袂在开年初二组织男性渔民上山割野草(剑草)扎成龙状 (1米长一节,最多38节,用线连接),燃放鞭炮举龙起舞。舞毕将草龙燃毁,灰烬投于海中 。喻意为龙投大海保来年四季平安 。从此以后正月初二成为南澳舞草龙雷打不动的习俗。

舞草龙祭海习俗,是中国典型的滨海渔耕文化遗风,体现了南澳渔民的传统社稷文化,承载着南澳渔民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旧时南澳渔民长期在海上飘泊的历史,和不稳定的生活环境,通过"一天龙"娱神及祭祀天地神的形式,使古老的渔民文化得以保持和延续。

对于71岁的何连胜来说,每年的大年初二向来是“大日子”。这一天,他将带领130多人的草龙队,来到天后庙前的海边祭拜天神和海龙王。点燃香烛、合掌祈祷后,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进行“点睛仪式”,随后,万支香火将一齐被点燃,插在草龙的龙头、龙身、龙尾和龙珠上。这样庄重而盛大的活动,被当地人称为“舞草龙”。

草龙舞是南方沿海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保存至今。草龙舞俗称“一天龙”,这是因为渔民以船为家,只能在年初二当天上山割草、制龙、舞龙、化龙,所有的活动都在一天之内完成。草龙的制作颇为繁琐,主要用“剑草”和“净草”来扎成。剑草较长较硬,便于稳固“龙节”长度; “净草”较柔软,便于插香。草龙由龙头、龙身、龙尾和龙珠组成,草龙扎的节数必须是单数,节与节之间用红绳连接,最终做成一条183米的“长龙”。


“起龙咯!”年初二傍晚7点, 舞龙队员开始欢腾起来。舞龙头的师傅首先要向着天后庙俯首三拜,接着,一条条草龙插满香火,点亮南渔的大街小巷。火龙所到之处,南渔居民以礼迎接。游行完整个村子后,舞草龙队伍会来到南澳的月亮湾码头,举行“化龙”仪式,意味着龙归大海,风平浪静。锣鼓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这一刻,南渔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坚信,未来的日子将会越来越美好。
2006年12月,南澳草龙舞被批准为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6月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