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大视野2017年11月6日讯(记者 罗珍 特约通讯员 陈艳、陈斌 摄影 陈远武 深圳报道)11月5日,坐落在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具有200年历史的鹤湖新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来自海内外的鹤湖罗氏宗亲2000多人,聚集在鹤湖新居,举办以“缅先祖·聚乡情”为主题的鹤湖新居落成20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鹤湖新居,这座古老的围屋为广东梅州兴宁客家人罗瑞凤于清朝乾隆年间兴建,历经罗家三代人数十年的努力,于嘉庆22年(即1817年)建成,至今正好落成200周年。
在鹤湖新居的祠堂——诒燕堂内,至今仍供奉着鹤湖新居的开基祖罗瑞凤,逢年过节,都有罗氏后人回乡祭祖。借着鹤湖新居落成200周年的这一喜事,罗瑞合居民小组理事会向世界各地的罗氏宗亲发出邀请,邀请所有宗亲回乡举办祭祖仪式,在缅怀祖先的同时凝聚亲情,增强家族凝聚力。


5日当天9点不到,已有许多罗氏宗亲陆续回到鹤湖新居内。9点半,罗氏宗亲聚集在下天街,祭祖仪式正式开始。族中长辈开始诵读祭文,族人认真聆听。接着以10人一组,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诒燕堂上香祭祖。据粗略统计,罗氏后人现在有8540人,散布在18个国家或地区,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此次祭祖,许多罗氏宗亲是从海外赶回来的,他们中有的人因其父辈或祖父辈在国外定居,从未踏上故乡的土地,这次是他们第一次回来。祭祖结束后,罗氏宗亲来到禾坪,在鹤湖新居正门前拍照留念。
从海外回来的宗亲在家乡亲人的带领下,走进鹤湖新居认真参观展览。为配合此次活动,博物馆将近年收集的关于罗氏家族资料和实物,对原有的“罗氏家族”展览进行了补充和提升,重点对鹤湖罗氏迁播海外内容和后人著名人物风采利用展板形式进行了介绍,并运用电子设备播放根据罗氏后人寻访自己外祖父真实故事拍摄的《寻找罗定朝》的纪录片,该纪录片分别在加拿大多伦多和麦城国际电影节上荣膺最受观众欢迎奖,将鹤湖罗氏整理的族谱以电子翻书的形式进行呈现,宗亲们在电子族谱中,找寻着自己的血脉来源,感受着血浓于水的家乡亲情。

200周年庆典演出及大盆菜宴席
为了庆祝鹤湖新居落成200周年,也为了接待来自各地的罗氏宗亲,罗家在鹤湖新居禾坪摆下250桌大盆菜宴席,为庆典助兴的深圳市韵鹏民族管弦乐团的主办人是鹤湖罗氏后人罗永源,他自幼喜爱二胡,是深港两地音乐文化人,带着自己出资组建民乐团,来到老围表演。
禾坪上,早早地摆满了桌椅,桌椅上标注了罗家宗亲的名字。下午4点前,罗氏宗亲在工作人员指引下,陆陆续续来到宴席的桌位上,一起说着儿时发生的故事,谈着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了4点,主持人宣布“缅先祖·聚乡情”罗氏鹤湖新居落成200周年庆典正式开始。罗氏家族代表依次上台发言,随后管弦乐团奏响乐曲,《鼓动鹤湖》、《乡歌》、《花好月圆》等曲目无不表达鹤湖罗氏欢聚一堂、团团圆圆、热爱家乡的情感。最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活跃在龙岗的罗瑞合村文艺表演队的老队员们,他们最大的已经七十多岁了,为了这次200周年庆,重新又召集在一起,自编自排自演了带着浓郁客家风味的舞蹈、山歌、竹板等节目,看着这些阿爷阿婆全情投入的表演,海外宗亲也能感受到家乡亲人生活富裕,精神健康,乐观快乐,为200周年庆典增色不少。
6点一到,宴席开始,色香味俱全的大盆菜来到每张桌上。大盆菜源于客家人传统的“发财大盆菜”,顾名思义就是用一个大大的盆子,将食物都放到里面,和在一起,融汇出一种特有滋味。大盆菜吃法也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的宗亲法度,一桌子食客只吃一盆菜,寓意团圆,一派祥瑞气象。罗氏族人吃着盆菜,聊着天,愈加团结凝聚。


客家人开发深圳东部的历史见证
据介绍,鹤湖新居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南联社区罗瑞合居民小组,为广东兴宁客家人罗瑞凤于清朝乾隆四十七年(1782)兴建,历经罗家三代人五十余年的努力而建成,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鹤湖新居坐西南朝东北,原为依山面水,地势前低后高,取“步步高升”之意。总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由月池、禾坪、围屋三部分组成,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客家围屋之一。围屋建筑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围屋面宽167米,后宽116米,进深105米,由内外两围环套而成,内呈方形,外呈梯形,内外围各有四角楼一望楼,倒座东北面三开门,正门牌匾上书“鹤湖新居”四个大字,年款为“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仲秋月吉旦”(嘉庆二十二年为1817年,是鹤湖新居内围建成的年代,距离今年正好200年。)。围屋为中轴线对称布局,中心为府第式三堂两横,前有禾坪、月池,共有300多间房屋,最多时有一千余人在此居住。围屋内阁、楼、厅、堂、房、井、廊、院、天井等互相关联,有“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围屋内除角楼、望楼为四层之外,其余多为两层结构。墙体下为三合土夯筑,上有少量泥砖。鹤湖新居集生产、生活、防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龙岗罗氏家族曾在此聚族而居近200年。它集闽、赣、粤客家围屋的精华,体现了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的交融,是深港地区城堡式围楼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客家建筑的活化石”、“客家建筑艺术的结晶”、“客家人开发深圳东部的历史见证”。
为了保护客家民居这一珍贵文物资源,传承客家文化,1996年12月,原龙岗镇政府得到深圳市文化局同意,批准依托鹤湖新居成立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负责鹤湖新居的保护修缮和客家历史文化展示、传播、交流、研究等工作。目前有25个主题陈列,有三个临时展厅,着力彰显龙岗丰富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资源,已成为龙岗乃至深圳“学民俗、看民俗、体验民俗”的重要场所。2002年,被列入广东省省级保护单位。2011年是大运会指定接待单位,曾连续7届作为“文博会”专项活动点,先后获得“新龙岗、新八景”之一、深圳市景区(点)20强、深圳最美街区(深圳特区报社)等荣誉称号。2017年5月,深圳市纪委授牌为“深圳市廉政教育基地”。现在该馆是龙岗街道下属的事业单位,业务上接受龙岗区文体旅游局指导,是深圳市唯一一家客家专题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