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科普和公众沟通应“大马力牵引”
南方大视野2017年3月9日讯(记者 罗珍 深圳报道)近日,针对近几年来核电等重大项目“邻避效应”日益凸显的现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发起,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寿君、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王炳华等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提交了《服务国家战略,防范核电项目邻避冲突》的提案,建议建立政府主导、政企合力、上下贯通、统筹推进的核电科普和公众沟通模式,加强核电科普和宣传,为核电项目落地奠定公众基础。
年内计划新开工8台核电机组
核电是安全、稳定、高效、环保的能源,发展核电是我国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的战略选择,对确保能源安全、推动绿色发展,实现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30年减排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并且,随着我国核电自主创新水平的提升,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已经成功走向西方发达国家,核电成为与高铁齐名的“国家名片”,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推进国内核电安全高效发展,有利于提振国际市场对我国核电技术的信心,助力我国自主核电技术开拓国际市场。”贺禹表示。
2月1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推进具备条件的核电项目核准建设,年内计划开工8台机组。
贺禹表示,“作为国家战略性项目,核电项目的落地是系统性工程,其能否顺利落地不仅事关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绿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也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公信力。”
核电“邻避效应”亟待破解
近几年来,在国家将发展核电作为能源供给侧改革、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选择积极推进的同时,核电“邻避效应”却日益凸显,特别是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极大地刺激了公众的恐核心理,公众的担忧和恐惧成为核电发展的制约因素。
贺禹表示,尽管企业开展了大量科普宣传及公众沟通工作,但公众对核电的误解仍很多。近年来,国内涉核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加,破解核电邻避效应已成为我国核电发展必须应对的重大课题。
贺禹分析,目前公众对核电的态度大致分三类:一是支持核电建设;二是不反对建设核电,但反对在自己家乡建核电;三是坚决反对核电。
在贺禹看来,核电邻避效应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有两大因素尤为突出。一方面,公众对核电不了解,存在恐惧心理。核电专业性强,涉及知识结构复杂,造成目前国内针对公众的核电科普开展困难、普及困难,公众沟通难度大,公众容易对核电产生误解,也容易信谣、传谣。另一方面,公众对企业主导的核电科普和公众沟通存在较大不信任。“目前核电科普宣传和公众沟通的主角和主力是核电企业,虽然企业投入大量人力和资源,但由于企业是直接利益相关方,民众对企业天然存在不信任感,难以有效化解公众的怀疑心理,导致效果有限。”
“小马拉大车”亟待升级为“大马力牵引”
核电科普和公众沟通工作未能形成合力,这种“小马拉大车”的方式,已经远不能适应当前的核电发展新形势。
对此,在提案中,贺禹建议建立政府主导、政企合力、上下贯通、统筹推进的核电科普和公众沟通模式。
“应充分认识核电科普和公众沟通对确保国家战略实现的重要性,将核电科普和公众沟通提升至国家层面进行统筹部署,组成国家各有关部门牵头的核电科普和公众沟通领导小组,整合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核电企业、行业协会等各方资源,‘大马力牵引’,推进核电科普和公众沟通。” 贺禹建议。
“另外,建议核电科普和宣传要精准发力。要区分不同群体,因人制宜,分类实施,精准沟通。”贺禹表示,对于一般公众是基础性沟通,重在解决认知问题求认同,建议政府部门中的环保、教育、宣传、科技等部门,及党工团组织等与企业形成合力,加强常态化科普宣传。对于利益相关方是关键性沟通,重在解决利益问题求稳妥,建议地方政府和企业做好利益平衡工作,通过利益补偿机制和共享机制让利益相关方共享核电发展的成果。
此外,贺禹还建议要依法惩处恶意造谣、传谣者。“针对拿核电话题恶意造谣、传谣者,重在有效防控、坚决打击,建议政府部门重拳出击,依法进行处置。”